書商陳黎明:推著莫言走
2012-11-08 14:55 來源:《中國企業家》雜志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一個想躲開媒體的人,總有他躲開的招數。我早就做好見不到他本人的打算了,但還是要用職業精神來約束自己,像獵狗般追蹤莫言。
年輕時,恪守傳統禮教的管貽范就掌管著整個家族,和弟弟不分家。弟弟管貽喜不愛讀書,想編草鞋賣錢,被兄長全燒了,逼他外出求學。如今80歲的管貽 喜,很感念兄長當年的逼迫,他現在是退休工人,一輩子沒有像哥哥吃過那么多苦。當年他外出上班,哥哥負責教育他的四個孩子,其中一個兒子如今定居美國洛杉 磯。
解放后,農村興起人民公社,家里的財產都要充公到生產隊。“爺爺不交,我爸勸他看清形勢,不交不行。”莫言的大姐管謨芳憶及過往,對父親在特殊年代 的隱忍,以及在家中的威嚴深有感觸,“他每天干完活,再累,回家也得先到爺爺奶奶屋里道個安。”而莫言借驢、馬等動物之眼,用佛教六道輪回說架構的、反映 農村50年歷史變遷的《生死疲勞》,正是自己家族及全村人命運的投影。
莫言63歲的二哥管謨欣說,他們的祖父沒上過學,但博聞強記,手巧,木匠活精,自學打算盤,算賬快,還會講故事。擅長講古的祖父和懂中醫的大祖父是莫言文學上的啟蒙人。“《東周列國志》、《山海經》、《封神演義》等一些神怪故事,還有三皇五帝的歷史,都是兩位老人講的。”
愛給莫言講故事,熟讀《易經》并帶莫言學中醫的大祖父,對女兒管貽蘭說:“(射)斗將來一定是個大偶侯(了不起的人物),我等不到那一天了,你肯定 能看到。”作為莫言小說《蛙》中姑姑的原型,75歲的管貽蘭聽到莫言獲得諾獎后,忽然想起父親當年說的那句話。莫言至今寫作仍慣用繁體字,文稿工整,字體 漂亮,很有大祖父處方上的毛筆小楷風范。
管貽蘭接過父親的衣缽,1973年后才轉向西醫,接生技術極好,十里八鄉聞名,退休后至今求診之人不斷。莫言的女兒管笑笑當年便由她接生,她的二女兒王梅去年又為專門從北京回到高密的管笑笑的女兒接生。
而莫言小說中姑姑的第一個男朋友,背叛國家到臺灣的飛行員,竟是管貽蘭的哥哥、莫言大祖父唯一的兒子。1949年解放青島時,這個堂叔到了臺灣。這 也是管家在文革期間忍氣吞聲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讓管氏兄弟們倍感孤獨和壓抑的原因,就是因為家里有兩頭牛而在土改時被扣上“中農”帽子。
好在1963年,年長莫言13歲的大哥管謨賢考入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此事轟動鄉里,也讓管家人心緒稍平。同樣喜好文學的大哥,至今還是莫言小說的第一讀者。教了一輩子書的大哥,亦擅長寫作,《莫言研究》集刊中,每期都有其文章。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在濟鋼,一個在華為。
孤獨之外,莫言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最初感受,還有饑餓。“饑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兩大源泉。”莫言說。
莫言四五歲時就趕上了三年大饑荒,饑餓成了童年最深的記憶。管謨賢說:“莫言是兄弟中最小的,在家中似乎成了多余的人,由于饑餓,被認為很饞。”饞鬼莫言觸犯了父親教導的“不偷不搶不摸”,拔了生產隊的一棵紅蘿卜。管父大怒,暴打了他一頓。
不在忍耐中死亡,就在忍耐后爆發。就像國人對諾獎的期盼一旦成真必然引發搶書狂瀾一樣,莫言青少年時期積壓的饑餓感,在小說創作大門打開后,對這種 饑餓感的宣泄就一發不可收拾。發表于1985年的《透明的紅蘿卜》,就揭示了作者對饑餓的深刻記憶,小說中“黑孩”的原型便是莫言。
《透明的紅蘿卜》被當時正在大欄中學教語文的毛維杰讀到,通靈的風格讓其過目難忘。“看到里面有好多熟悉的場景,如村頭的滯洪閘,還有村里的一些人 物原型。”愛好文學的毛維杰聽同事提到,平安村有個在外地當兵又會寫東西的人,叫管謨業。由“謨”字分拆開正好是“莫言”,他便猜到了個大概;剜l探親的 莫言,帶著女兒管笑笑到家旁邊的大欄中學玩,被毛維杰確認。自此后毛成為莫言的擁躉。1993年當上校長的他,在學校開了兩間教室做莫言資料室,莫言的文 稿、小說、評論以及照片等資料,都被他收集到此,并作為“相似教學”的平臺。莫言的創作經歷,在他看來,與世界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類似,“都出生在 偏僻處,后來都到了繁華地,經歷過反差極大的兩種生活狀態,這種刺激促其在作品中反思社會和人性。”
解放后,農村興起人民公社,家里的財產都要充公到生產隊。“爺爺不交,我爸勸他看清形勢,不交不行。”莫言的大姐管謨芳憶及過往,對父親在特殊年代 的隱忍,以及在家中的威嚴深有感觸,“他每天干完活,再累,回家也得先到爺爺奶奶屋里道個安。”而莫言借驢、馬等動物之眼,用佛教六道輪回說架構的、反映 農村50年歷史變遷的《生死疲勞》,正是自己家族及全村人命運的投影。
莫言63歲的二哥管謨欣說,他們的祖父沒上過學,但博聞強記,手巧,木匠活精,自學打算盤,算賬快,還會講故事。擅長講古的祖父和懂中醫的大祖父是莫言文學上的啟蒙人。“《東周列國志》、《山海經》、《封神演義》等一些神怪故事,還有三皇五帝的歷史,都是兩位老人講的。”
愛給莫言講故事,熟讀《易經》并帶莫言學中醫的大祖父,對女兒管貽蘭說:“(射)斗將來一定是個大偶侯(了不起的人物),我等不到那一天了,你肯定 能看到。”作為莫言小說《蛙》中姑姑的原型,75歲的管貽蘭聽到莫言獲得諾獎后,忽然想起父親當年說的那句話。莫言至今寫作仍慣用繁體字,文稿工整,字體 漂亮,很有大祖父處方上的毛筆小楷風范。
管貽蘭接過父親的衣缽,1973年后才轉向西醫,接生技術極好,十里八鄉聞名,退休后至今求診之人不斷。莫言的女兒管笑笑當年便由她接生,她的二女兒王梅去年又為專門從北京回到高密的管笑笑的女兒接生。
而莫言小說中姑姑的第一個男朋友,背叛國家到臺灣的飛行員,竟是管貽蘭的哥哥、莫言大祖父唯一的兒子。1949年解放青島時,這個堂叔到了臺灣。這 也是管家在文革期間忍氣吞聲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讓管氏兄弟們倍感孤獨和壓抑的原因,就是因為家里有兩頭牛而在土改時被扣上“中農”帽子。
好在1963年,年長莫言13歲的大哥管謨賢考入了華東師范大學中文系,成為村里第一個大學生,此事轟動鄉里,也讓管家人心緒稍平。同樣喜好文學的大哥,至今還是莫言小說的第一讀者。教了一輩子書的大哥,亦擅長寫作,《莫言研究》集刊中,每期都有其文章。他有兩個兒子,一個在濟鋼,一個在華為。
孤獨之外,莫言開始認識這個世界的最初感受,還有饑餓。“饑餓和孤獨是我創作的兩大源泉。”莫言說。
莫言四五歲時就趕上了三年大饑荒,饑餓成了童年最深的記憶。管謨賢說:“莫言是兄弟中最小的,在家中似乎成了多余的人,由于饑餓,被認為很饞。”饞鬼莫言觸犯了父親教導的“不偷不搶不摸”,拔了生產隊的一棵紅蘿卜。管父大怒,暴打了他一頓。
不在忍耐中死亡,就在忍耐后爆發。就像國人對諾獎的期盼一旦成真必然引發搶書狂瀾一樣,莫言青少年時期積壓的饑餓感,在小說創作大門打開后,對這種 饑餓感的宣泄就一發不可收拾。發表于1985年的《透明的紅蘿卜》,就揭示了作者對饑餓的深刻記憶,小說中“黑孩”的原型便是莫言。
《透明的紅蘿卜》被當時正在大欄中學教語文的毛維杰讀到,通靈的風格讓其過目難忘。“看到里面有好多熟悉的場景,如村頭的滯洪閘,還有村里的一些人 物原型。”愛好文學的毛維杰聽同事提到,平安村有個在外地當兵又會寫東西的人,叫管謨業。由“謨”字分拆開正好是“莫言”,他便猜到了個大概;剜l探親的 莫言,帶著女兒管笑笑到家旁邊的大欄中學玩,被毛維杰確認。自此后毛成為莫言的擁躉。1993年當上校長的他,在學校開了兩間教室做莫言資料室,莫言的文 稿、小說、評論以及照片等資料,都被他收集到此,并作為“相似教學”的平臺。莫言的創作經歷,在他看來,與世界上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作家類似,“都出生在 偏僻處,后來都到了繁華地,經歷過反差極大的兩種生活狀態,這種刺激促其在作品中反思社會和人性。”
- 相關新聞:
- ·莫言紅利:為中國印刷出版業注入一支興奮劑 2012.10.31
- ·p7倂逋踞?B ?\?`淢A 2012.10.29
- ·總署已將莫言作品列入重點保護對象 2012.10.23
- ·莫言作品展在國家圖書館舉行 2012.10.22
- ·莫言新作《我們的荊軻》首發限量100本 網上開始預售 2012.10.18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