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中國印刷業的“隱形大鱷”
2012-03-24 09:46 來源:印刷工業 責編:江佳
- 摘要:
- 利樂中國、凸版中國、澳科控股、正美集團……,這些名字或熟悉,或陌生,但于大多數業內人士而言,這些企業就猶如潛水的“大鱷”,偶爾會露出一鱗半爪,卻很難得見全貌。
開局雖不完美,但伴隨著中國經濟的超常規持續發展,在各自市場領域的提前卡位為4家企業贏得了快速膨脹的機會。不過面對歷史性的發展機遇,4家企業選擇的擴張路徑并不一致。從整體上看,利樂中國和正美集團的發展趨向于“內生性增長”。隨著中國乳品行業的爆發,自上世紀90年代起,利樂陸續完成了在北京、佛山、昆山和呼和浩特的生產基地布局,并在廣州、成都、廈門、哈爾濱等地設立了辦事處。正美集團繼深圳、上海工廠之后,自2000年起,又陸續在昆山、煙臺、重慶、鄭州設立了工廠。
凸版中國和澳科控股則更偏愛收購。在中國印刷市場的擴張停滯十幾年后,日本凸版于2006年突然發力,一舉收購了以商業印刷為主業的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兩年后又舉起了資本的“大棒”,通過收購新加坡SNP公司獲得了中國期刊印刷市場的領軍企業利豐雅高集團。澳科控股更是將資本的魔力發揮到了極致,在2004年3月上市之后其立即展開了收購之旅,同年7月,收購偉建集團35%的股權;在AMCOR入股之后,又于2006年收購了后者在青島和北京的業務;2007年一舉收購全國三大煙包印刷企業之一的貴聯集團,使其在煙包印刷市場的份額達到歷史性的17%;2010年,在出售貴聯集團的同時收購祺耀集團余下45%股權。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之后,澳科控股坐穩了中國煙包印刷市場“老大”的位置。
為什么是“他們”
“內生性增長”和“并購”是企業“做大”的途徑,而持續上揚的中國市場則是“做大”最堅實的基礎。問題是:為什么“他們”能夠從眾多的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王者”?除了外資企業固有的先發優勢之外,這些企業自身還有哪些促使其走向成功的特質?
凸版中國和澳科控股的崛起更多地得益于其自身的資本實力。二者的不同在于,凸版中國主要依靠其母公司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在100多年發展中長期積累起來的規模實力,而澳科控股的底氣則來自資本市場的支持。如果沒有上市后的大舉收購,很難設想一家企業的營業額能在8年之內由2.3億港元增長至26.51億港元,擴張10倍以上。
得天獨厚的客戶基礎則是正美集團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電子產品標簽是正美集團的主要產品之一,而在這一領域,近年來來自臺灣的富士康、廣達、仁寶、英業達一大批IT代工企業均在內地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作為配套產業鏈上的一環,正美集團從中獲益匪淺。
在4家企業之中,利樂中國的成功最為引人關注。成立于1951年的利樂公司以提供液態牛奶包裝起家,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技術為核心的獨特商業模式。利樂可以為乳制品、飲料等行業提供從加工設備、灌裝機、包裝,到無菌技術的整套解決方案,他們通過設備、技術與包裝的捆綁銷售,深入到客戶的生產流程之中,從而實現了對客戶的有效綁定。正是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為利樂贏得了全球無菌包裝市場近80%的市場份額,也確保了其在中國市場的成功。
資本、客戶、技術、商業模式,正是這些因素支撐了“大鱷”的成長。由此反觀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單體企業的成長速度上,本土企業很難與外資企業相提并論。在全球化競爭時代,相對資本實力更雄厚,市場營銷經驗更豐富,技術積累更充分,商業模式更完善的外資企業,本土企業可以倚靠的最主要的競爭優勢只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這也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中國印刷企業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紛紛涉足海外市場,獲取相對有限的利潤,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卻通過在中國設廠占據高端市場拿到豐厚的回報。
《印刷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印刷企業”的呼喚可謂正中問題要害。印刷業外在經營環境的變化,如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也迫使本土印刷企業要轉變發展思路,在商業模式上有所突破。近年來部分企業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在煙包印刷領域,勁嘉股份上市之后,規模迅速擴大,年銷售額達20億元以上,成為澳科控股強有力的挑戰者;在無菌包裝領域,以山東泉華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業快速發展,在“大鱷”的地盤上打開了缺口。尤其是在勁嘉股份等先行者帶動下,國內印刷企業的資本意識開始覺醒,不少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獲得了發展的全新動力。但從整體上看,培育中國本土超大型印刷企業仍任重而道遠。
凸版中國和澳科控股則更偏愛收購。在中國印刷市場的擴張停滯十幾年后,日本凸版于2006年突然發力,一舉收購了以商業印刷為主業的北京日邦印刷有限公司,兩年后又舉起了資本的“大棒”,通過收購新加坡SNP公司獲得了中國期刊印刷市場的領軍企業利豐雅高集團。澳科控股更是將資本的魔力發揮到了極致,在2004年3月上市之后其立即展開了收購之旅,同年7月,收購偉建集團35%的股權;在AMCOR入股之后,又于2006年收購了后者在青島和北京的業務;2007年一舉收購全國三大煙包印刷企業之一的貴聯集團,使其在煙包印刷市場的份額達到歷史性的17%;2010年,在出售貴聯集團的同時收購祺耀集團余下45%股權。一番令人眼花繚亂的資本運作之后,澳科控股坐穩了中國煙包印刷市場“老大”的位置。
為什么是“他們”
“內生性增長”和“并購”是企業“做大”的途徑,而持續上揚的中國市場則是“做大”最堅實的基礎。問題是:為什么“他們”能夠從眾多的企業中脫穎而出成為市場的“王者”?除了外資企業固有的先發優勢之外,這些企業自身還有哪些促使其走向成功的特質?
凸版中國和澳科控股的崛起更多地得益于其自身的資本實力。二者的不同在于,凸版中國主要依靠其母公司日本凸版印刷株式會社在100多年發展中長期積累起來的規模實力,而澳科控股的底氣則來自資本市場的支持。如果沒有上市后的大舉收購,很難設想一家企業的營業額能在8年之內由2.3億港元增長至26.51億港元,擴張10倍以上。
得天獨厚的客戶基礎則是正美集團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電子產品標簽是正美集團的主要產品之一,而在這一領域,近年來來自臺灣的富士康、廣達、仁寶、英業達一大批IT代工企業均在內地獲得了長足的發展,作為配套產業鏈上的一環,正美集團從中獲益匪淺。
在4家企業之中,利樂中國的成功最為引人關注。成立于1951年的利樂公司以提供液態牛奶包裝起家,在幾十年的發展中逐步形成了以技術為核心的獨特商業模式。利樂可以為乳制品、飲料等行業提供從加工設備、灌裝機、包裝,到無菌技術的整套解決方案,他們通過設備、技術與包裝的捆綁銷售,深入到客戶的生產流程之中,從而實現了對客戶的有效綁定。正是這種獨特的商業模式為利樂贏得了全球無菌包裝市場近80%的市場份額,也確保了其在中國市場的成功。
資本、客戶、技術、商業模式,正是這些因素支撐了“大鱷”的成長。由此反觀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印刷業的發展,就不難理解為何在單體企業的成長速度上,本土企業很難與外資企業相提并論。在全球化競爭時代,相對資本實力更雄厚,市場營銷經驗更豐富,技術積累更充分,商業模式更完善的外資企業,本土企業可以倚靠的最主要的競爭優勢只有相對低廉的勞動力成本。這也造成了一個奇怪的現象,一方面中國印刷企業憑借勞動力成本優勢紛紛涉足海外市場,獲取相對有限的利潤,另一方面外資企業卻通過在中國設廠占據高端市場拿到豐厚的回報。
《印刷業“十二五”時期發展規劃》對“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勢印刷企業”的呼喚可謂正中問題要害。印刷業外在經營環境的變化,如人口紅利的逐漸消退也迫使本土印刷企業要轉變發展思路,在商業模式上有所突破。近年來部分企業的努力已經初見成效。在煙包印刷領域,勁嘉股份上市之后,規模迅速擴大,年銷售額達20億元以上,成為澳科控股強有力的挑戰者;在無菌包裝領域,以山東泉華為代表的一批本土企業快速發展,在“大鱷”的地盤上打開了缺口。尤其是在勁嘉股份等先行者帶動下,國內印刷企業的資本意識開始覺醒,不少企業通過上市融資獲得了發展的全新動力。但從整體上看,培育中國本土超大型印刷企業仍任重而道遠。
- 相關新聞:
- ·任玉成:2011年北京地區書刊印刷產業狀態 2012.03.23
- ·管理之印刷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思考 2012.03.13
- ·粵港澳印刷界探討“十二五”發展之計 2012.03.02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