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百科如何反擊維基百科
2007-11-05 00:00 來源:eNet硅谷動力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維基百科毋庸置疑已經成為互聯網的一個傳奇,一個網民自編自改、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的免費百科已經讓吉米·威爾斯獲得了不亞于布林、佩奇的歷史地位。
不過,互聯網和自由經濟一樣,一家獨大并不是消費者的福音。Google、微軟和雅虎在互聯網領域展開激烈競爭、Google中國和百度在中國市場你爭我奪,這都帶來了用戶體驗的進一步提高,服務的進一步免費化。
維基百科有一個對手,可惜被弄得很“慘”——這就是歷史悠久的大英百科全書。
大英百科全稱《不列顛百科全書》,從1768年開始編撰。據資料稱,參加詞條文章編寫的有來自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專家學者,甚至有諾貝爾得主獎親自操刀。幾個世紀以來,大英百科一直被尊稱為“全世界最知名、最權威的百科全書”。這一地位至今也不可動搖。
就好象互聯網的興起讓傳統報業陷入尷尬,維基百科的繁榮之下,卻折射出大英百科的步履維艱和老態龍鐘。
在如今網絡普及之下,能夠有興趣查詢印刷版、同時有足夠銀子購買印刷版大英百科的民眾想必是寥寥無幾。百科全書最大的讀者群來自網絡。當然,大英百科也已經推出了網絡版。但是,和維基百科的表現相比,大英百科沒有能夠展現出其老資格的霸氣。
筆者查詢美國Alexa網站發現,目前,維基百科的訪問量是大英百科的兩百倍左右。在全球網站訪問量排名上,大英百科排在四千名左右,而維基百科已經成為全球第八名。
在媒體的報道視角中,大英百科甚至呈現出一種“陳舊保守”的形象。眾所周知的是,維基百科和大英百科曾經有過有關詞條準確性的爭論,英國《自然》雜志調查稱,大英百科科學詞條的準確性比維基百科好不到哪里去,引發大英百科買下半版報紙廣告進行還擊。
大英百科目前的疲態,筆者認為其運營模式出現了問題,難以適應互聯網整體發展的潮流。
和維基百科不同的是,大英百科采取了收費模式。目前的價格是每年年費70美元。用戶可以進行一番試用,如果不撤銷,將開始通過信用卡扣費。在大英百科網站查詢詞條文章時,一部分簡單內容以“簡明大英百科”的形式免費提供,但是文字少得可憐。如果要閱讀全文,讀者將被提示注冊成為會員。為了吸引讀者繳費,大英百科甚至用柱狀圖清晰地列出,免費用戶如何只能閱讀到收費會員的百分之幾的文字。
大英百科是否完全依靠會員收費呢?并非如此。目前,大英百科已經和Google公司合作,在網頁上顯示了“Google提供的廣告”,此外還有Adertising.com提供的顯示廣告。不過這些廣告放置在免費內容頁面。大英百科承諾,不會向收費會員顯示網絡廣告。
大英百科的運營思路實際上和過去的美國在線如出一轍。以高質量的服務和內容提供收費服務,對網絡廣告并不看重。不過,面對網絡廣告的高速增長、以及競爭對手紛紛推出免費服務,美國在線難以為繼,唯有進行改革,向“內容免費、廣告創收”的方向轉移。統計顯示,在改革啟動之后,美國在線過去流失的用戶先繼返回,網絡廣告營收開始出現大幅增長。
筆者認為,美國在線的例子完全值得英百科加以借鑒。大英百科不妨取消目前的收費會員制,像維基百科那樣提供全免費的查詢閱讀。與此同時,大英百科可以在詞條文章中顯示Google的文字廣告。通過和Google的廣告分成,大英百科完全可以“換一種活法”。
實際上,面對廣告平臺商的爭奪,大英百科數百年歷史的優質內容將成為一個“香餑餑”,他們完全可以雅虎、微軟和Google進行接觸,獲得一份條件最優厚的合同。
內容網站和廣告平臺商的通盤合作,在業內已經成為一種常態。包括Google和美國在線、Google和Myspace、微軟和Facebook等等。
從百科全書延伸開去,最近默多克收購道瓊斯公司之后,《華爾街日報》網絡版是否免費成為人們的關注焦點。默多克也公開表示,走向免費和廣告,短期之內可能影響收入,但是中長期來說是有利無弊的。顯然,讀者們現在關心《華爾街日報》何時走向免費。不久之前,美國主流大報《紐約時報》也宣布,取消收費板塊,網站內容全部免費提供閱讀。英國《金融時報》后來也宣布,將增加用戶每月可以免費閱讀的文章數量。
綜上所述,大英百科作為百年老店,卻在維基百科興風作浪之時陷入了低迷。這種低迷的根本原因是大英百科的收費模式。面對全球互聯網的免費化、廣告營收化趨勢,大英百科應該順勢而為。只有學習美國在線,提供免費閱讀、強調網絡廣告營收,大英百科才能夠向維基百科發起絕地反擊。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