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沃爾瑪強化核心競爭力的新武器
2007-08-28 00:00 來源:《物流技術》雜志 責編:中華印刷包裝網
2003年6月19日,在美國芝加哥召開的“零售業系統展覽會”上,沃爾瑪宣布將采用一項名為RFID的技術,以最終取代目前廣泛使用的條形碼,成為第一個公布正式采用該技術時間表的企業。按計劃,該公司最大的100個供應商應從2005年1月1日開始在供應的貨物包裝箱托盤上粘貼RFID標簽,并逐漸擴大到單件商品。如果供應商們在2008年還達不到這一要求,就可能失去為沃爾瑪供貨的資格。
麥德龍在德國萊茵堡Rerhberg開設的“未來商店”于2003年4月底正式開張營業,該店的基石就是RFID技術,F在,沃爾瑪又迅速跟進,并且宣布了更加激進和大膽的計劃。一石激起千層浪,RFID技術突然走到了聚光燈下。那么,什么是RFID技術,沃爾瑪又怎樣用它來謀求更大的競爭優勢呢?本文試圖對這兩個問題進行深入的探究。
RFID:淘汰條形碼
在采用新技術的歷史關頭,大多數人總是不太熱心,經常表現出令人疑惑的惰性。條形碼UPC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之一。這項技術30多年前即告成熟,但真正愿意采用的企業卻為數不多。事情的轉機出現在1984年--沃爾瑪等大型零售商強制要求其供應商采用該技術,在商品上印刷條形碼的企業就從1984年不足15000家迅速增加到1987年的75000余家。條形碼的普及,極大地提高了銷售渠道的效率,也為零售企業創造了新的利潤增長點。
條形碼雖然在提高商品流通效率方面立下了汗馬功勞,但自身有著一些不可克服的缺陷。例如,掃描儀必須“看到”條形碼才能讀取,因此工作人員必須親手掃描每件商品--不僅效率較低,而且容易出現差錯。另外,如果條形碼撕裂、污損或丟失,掃描儀將無法掃描進而識別商品。又如,條形碼的信息容量有限,通常只能記錄生產廠商和商品類別。
被認為將取代條形碼的RFID是一種名叫“無線射頻識別”的非接觸式自動識別技術,得名于其英文“RadioFrequencyIdentification”的縮寫。簡單的RFID系統由標簽Tag、解讀器Reader和天線Antenna三部分組成--在實際應用中還需要其他硬件和軟件的支持。每個RFID標簽包含有一個類似于UPC的“產品電子編碼”EPC,EPC的數據容量較大,可以將商品標識成A公司于B時間、C地點生產的D類商品的第E件,突破了UPC通常只能將產品標識為A公司的B類商品。此外,由于RFID的封閉包裝方式,使之可以用于潮濕、多塵等污染比較嚴重的環境中。
RFID的工作原理并不復雜:標簽進入磁場后,接收解讀器發出的射頻信號,憑借感應電流發送出存儲在芯片中的產品信息無源標簽或被動標簽,或者主動發送某一頻率的信號有源標簽或主動標簽;解讀器讀取信息并解碼后,送至中央信息系統進行有關數據處理。
由于采用無線數據通訊和“防沖突”算法,RFID系統可以在一定距離之外對商品進行掃描,在不打開商品包裝的情況下即準確識別箱內商品的規格與數量。因此,粘貼有RFID標簽的商品只需在解讀器電磁波覆蓋范圍內停留一定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識別過程,而無需將整箱的商品拆開,再逐件掃描條形碼,從而大大提高了貨物的處理效率和準確率。
然而,RFID卻不是什么新鮮玩意兒。其歷史可以追溯到二戰期間,美軍首度將其用于識別盟軍的飛機。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當時的西德政府即用其標識核廢料,以更加準確地跟蹤它們的處理過程。而在新加坡和香港,基于該技術的電子公路收費系統也早已投入使用,該系統可對不同時段行駛在不同路段的車輛實行差別計費。此外,它還在寵物身份識別、野生動物與環境監測等領域得到了較多的應用。
有讀者會問,既然這項技術在條形碼普及之前已經誕生,而且相比條形碼又有那么多的優點,為什么得到了普及的偏偏是條形碼,而RFID的發展卻一直裹足不前呢?又為什么在沉寂了若干年后,突然又站在了聚光燈之下呢?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