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畢昇如何站上時代的風口?
2023-06-08 11:47 來源:羊城晚報 責編:覃子喻
- 摘要:
- 北宋時期,大國工匠輩出,推動科技創新亮點頻頻。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在宋代有了升級。其中的印刷術,由雕版走向活字,對于文化傳播的世界級意義不言而喻。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昇,在一千年前是個小人物,但卻是影響千年的大人物。
北宋時期,大國工匠輩出,推動科技創新亮點頻頻。四大發明中的印刷術、指南針、火藥,都在宋代有了升級。其中的印刷術,由雕版走向活字,對于文化傳播的世界級意義不言而喻。而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人——畢昇,在一千年前是個小人物,但卻是影響千年的大人物。
關于畢昇的記載很少。北宋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里描述了活字印刷術的原理,其中兩次提到畢昇:“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畢)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寶藏”。只言片語中,透露了幾個重要信息:畢昇是個平頭百姓,生活在宋仁宗時期,在慶歷年間發明了活字印刷術。畢昇死后,沈括的子侄得到了他的活字板,作為傳家寶收藏了起來。
那么,畢昇從事什么職業?家世怎樣?他發明活字印刷術的動機是什么?沈括又是通過怎樣的機緣了解到畢昇的活字板的?
從雕版印刷到活字印刷
印刷術發明以前,手抄書籍是文化傳播的重要方式之一,甚至發展成為名曰“傭書”的產業。春秋戰國時期,在諸子百家的帶動下,讀書寫字的權利和能力從貴族階層向士階層乃至平民階層延伸,士階層為了實現理想,在游學期間就開始抄書。兩漢時期,世家大族深受經學思想熏陶,書香門第形成。他們有經濟實力,對讀書的渴求更強烈,單靠自己抄書已經無法滿足現實需要,便樂意出錢雇人抄書,這種私家抄書的風氣越發普遍。而抄書的弊端顯而易見,不僅費時費力,而且容易抄錯。扭轉“抄書”風氣的,是雕版印刷術的出現。
雕版印刷,讓書籍的復制速度大幅加快。元稹曾為《白氏長慶集》寫序道:“二十年間,禁省、觀寺、郵候墻壁之上無不書,王公、妾婦、牛童、馬走之口無不道。至于繕寫模勒,街賣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處處皆是!钡搅吮彼螘r期,雕版印書更是蔚然成風,數量驚人。
不過,雕版印刷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印一本書,刻那么多板子,雕刻工人費眼費力,相當辛苦。一塊板子,如果有一個字錯了,或者要改動,那整個板子就作廢了。如果一本書不再加印,全套板子也就作廢了,沒法重復利用,存放又占地方,造成巨大浪費。比如北宋初年刊刻的《大藏經》,一共五千多卷,一共刻了十三萬塊板子,花費十二年。
活字印刷能在北宋應運而生,成全畢昇的歷史定位,離不開“稽古右文”的社會大環境。宋太祖立志“宰相須用讀書人”。宋太宗也曾說過:“朕無他好,但喜讀書,多見古今成敗!彼握孀趯戇^《勸學詩》。宋仁宗更以文治著稱,組織編纂《新唐書》《新五代史》,詩詞、古文和理學都有了長足進步。北宋歷代皇帝主張尚文抑武,自然會帶動朝野上下形成不學無術為恥的社會共識。
北宋王朝從籠絡知識分子、擴大統治基礎考慮,大幅增錄進士,年均錄取量是唐代的十四倍。有研究表明,北宋官員的經濟待遇相當于漢代的十倍,唐代的兩倍多。這樣的高收入,使他們有條件擺脫“稻粱謀”,專注于讀書、寫書與文化傳播。北宋決策層還重視圖書事業。大量收集散落民間的古籍,組建昭文館、史館和集賢院,開展圖書管理和研究,尤其作為官辦圖書館的崇文院,藏書多達八萬多卷,學科覆蓋面廣泛。
對于科技人才和科技發明,北宋決策層是歡迎的。馮紀生進獻火藥的制作方法,得到皇帝賞賜。高宣制造了八車船,得到官府的表揚。沈括業余研究天文歷算,朝廷干脆調他去做提舉司天監,專門負責觀測天象、編纂歷書,讓專業的人干專業的事。這種激勵導向為技術迭代和產業升級帶來歷史性契機。畢昇不知不覺站在了時代的風口。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