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正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質變”
2017-11-23 10:30 來源:中國包裝印刷產業網 責編:張曉丹
- 摘要:
- 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正在不斷優化。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會議傳遞出來的信息表明,下一步中國經濟工作總基調仍將是“穩中求進”。
【CPP114】訊: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經濟結構正在不斷優化。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專家和企業家座談會,會議傳遞出來的信息表明,下一步中國經濟工作總基調仍將是“穩中求進”,著眼于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堅持質量第一、效益優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
上海證券報發表宏觀經濟評論人周子勛文章表示,可以預見,保持宏觀政策連續性和穩定性,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推進減稅降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鼓勵創新創業,并推動創新創業向更高層次升級等,依然是不變的政策指向。
在此基調下,積極發展實體經濟,是當前中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建設制造強國、發展先進制造業的必然之舉。如果說過去我們的重點是重視速度、強調規模,那么今后的經濟建設重點則從重規模轉向了重質量,謀求高質量的發展。如果說過去重視經濟總量和財富總量的增加,那么今后則更注重經濟和財富的分配。如果說過去重視經濟發展的結果,缺乏市場規則與監管,那么今后則要重視規則體系,使中國市場成為更有規矩、有正向激勵與淘汰規則的市場。
文章分析,看最新數據,10月驅動中國經濟的關鍵行業增長有所放緩——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1.6%,較9月回落0.8個百分點,其中大型國有企業的生產指數回落1.3個百分點,降至53.4%。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3%,低于9月55.4%的峰值。其中,服務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3.5%,比9月的峰值回落0.9個百分點;建筑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8.5%,較9月回落2.6個百分點,但依然位于榮枯分界線以上。這表明中國經濟運行穩健,支撐經濟中高速增長和中高端水平發展的韌性好、潛力足、回旋余地大。10月進口表現良好也進一步說明中國經濟總體樂觀。
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國經濟正在經歷一場脫胎換骨的“質變”,新舊動能轉換在加快。今年前三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7%,增速比2016年同期加快0.7個百分點。其中,制造業在工業中所占比重超過80%,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3%,增速比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快0.6個百分點。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實體經濟有效發展,制造業成為支撐工業增長的主動力,產能利用率不斷回升。此外,今年前三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2.9%,比第二產業高12.8個百分點;最終消費支出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為64.5%,比上年同期提高2.8個百分點;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比規模以上工業快4.6個百分點。
當然,這個“質變”的過程充滿了挑戰。今年前三季度經濟保持了6.9%的可觀增速,但衡量中國經濟的關鍵指標明顯減速,比如鐵路貨運量增速大降(從7月的17.7%降至9月的9.2%)、重卡銷售增速大降(從9月的91%大幅降至10月的32%),發電耗煤增速大降(從9月的24%降至11月初的-8%),地產銷量增速轉負(從2016年4月的44.1%降至2017年9月的-1.5%)。問題是,現在的分析應跳出傳統模型,考慮中國經濟的結構變化,比如消費和服務業發展的變化。
中國企業家調查系統最近組織的“2017中國企業經營者問卷跟蹤調查”顯示,多數企業家認為,當前宏觀經濟環境處于歷史上并不多見的既不冷又不熱的正常狀態;蛟S真正有挑戰的是明、后年。企業家預計2018年中國GDP增速的中位數為6.5%。實際上,今年上半年中國GDP增速為6.9%,三季度GDP增速回調至6.8%,合計前三季度GDP增速維持6.9%,這超出去年各國各機構對中國經濟增長的預期。
文章認為,當前最為緊迫的任務,是充分利用全球經濟向好的時間窗口,在兩三年內,渡過深化改革的陣痛期,找準政策方向和政策著力點,推動從金融市場、產業結構到市場開放的一系列改革,爭取在全球經濟周期性復蘇的窗口期內完成最關鍵的改革和調整。順利完成動能轉換、結構調整、產業升級目標,關鍵是通過經濟和金融領域的謹慎調控,顯著降低債務危機發生的風險,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的發生。
今后中國最大的政策對應方案,不是調節貨幣政策,真正的挑戰在于經濟增長,在于消費市場,尤其制造業的穩定和發展。當前,中國經濟的問題并不是限制通脹,而是刺激經濟活力,F在,低通脹是全球性的問題,盡管全球市場上資本過剩,但主要經濟體的通脹一直低迷,這已影響到了各主要央行收緊貨幣政策的節奏。因此,引導資金流向實體經濟才是目前政策鼓勵的方向,這主要通過銀行信貸投放來實現。雖然現在不斷鼓勵提高直接融資的比重,推動企業融資脫媒,但絕大多數的融資還是通過銀行信貸來實現。去年,銀行信貸占社會融資總量比重仍然高達77%。因此,要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尤其支持制造業發展),銀行信貸還是主渠道。在過去幾年國內金融業的各類“金融創新”浪潮中,傳統銀行往往成為廉價資金的批發機構,以各種高回報的表外業務、理財產品和股權投資等方式被“吸”出銀行,然后被中介環節層層加碼賣給資金需求方,顯著提升了融資成本。今年的金融監管已在大力整頓此類業務,這將導致銀行資金回歸“本原”,加大對實體經濟的融資服務。
文章強調,在轉換了理念、轉變了模式的新階段,突出高質量,尤其需要完善標準制度,健全優勝劣汰的市場機制,這需要通過各項具體制度改革去實現,比如產權保護制度、“放管服”改革、財稅金融體制改革、科技體制改革、國企改革等。而實現“五個發展”,除了國家資源、政府行動,還有兩個不可或缺的重要條件——在市場邏輯之下,大力發展民營經濟,鼓勵更多的民營企業做大做強;建立并完善市場規則,提升市場公平競爭的環境,提升法治經濟水平,以法治強化對市場權利的保護,為向消費社會轉型提供良好的市場規則體系。
- 相關新聞:
- ·智變引質變:印機制造的路徑選擇 2017.08.29
- ·關于企業使用綠色印刷耗材的幾點思考 2017.07.28
- ·牛繼東打造中國包裝印刷商城 開創互聯網+印刷新時代 2017.07.14
- ·聚焦 | 全國出版印刷融合創新發展高峰論壇在滬舉辦 2017.06.16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