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探尋中西印刷術交會中的誤會
2017-04-21 10:43 來源:網絡 責編:H&
- 摘要:
- 10世紀以后,中國印刷術的主流是木刻印刷,到19世紀依然如此;而西方自15世紀開始印刷直到19世紀,都以活字印刷為主流。
反對代印的意見則認為,此項代印根本不屬于傳教工作的范圍,何況此書內容有許多中國人的傳說寓言,代印將有可能被人視為傳教士贊同這些傳說寓言。而且此書篇幅不小,代印工期約需8個月之久,其間若有重要傳教圖書待印將造成困難。
傳教士討論后鄭重其事地進行記名投票,出席的5人中,贊成代印者4人,反對者只有1人,于是通過決議:只要張姓官員愿意付出合理代價,即為他代印。傳教士隨即將代印的決定和價錢通知張姓官員,不料卻從此沒了下文。一個月過后,傳教士婁理華(Walter M. Lowrie)于1846年5月30日寫回美國的信中表示,張姓官員不會再要書房代印了,因為他盡管喜愛書房的活字,但一本書以西式活字只印50部,單位成本之高嚇阻了他付印的意愿。
張姓官員肯定是從自己習以為常的木刻板印的觀念設想,認為成本應當不會太高,何況只印50部而已。他不知道西式活字印刷的成本較高,印量通常要大,才能降低單位成本。例如同一年(1846)華花圣經書房代印英國駐寧波領事羅伯聃(Robert Thom)的《正音撮要》一書,篇幅186頁,前后花了9個月時間印成500部,收費259.75元,單位成本是每部0.5元稍多。如果羅伯聃也和張姓官員一樣只印50部,則每部成本即使不至于正好高達10倍,也會是接近的了。可惜的是,傳教士的信件并沒有寫出為張姓官員代印的預定價錢。
從馬禮遜、理雅各、郭嵩燾之子到張姓官員,他們身處中西印刷術交會的初期,各自想象結合兩種印刷術的可能性。在這四個人以外,應該還有更多的人曾有類似的念頭和行動,例如1873年12月13日上!渡陥蟆返念^版刊登社論“鉛字印書宜用機器論”:
頃聞蘇杭等處,來申購買鉛字者,接踵而至,但購買印書機器者,未聞有人。不知鉛字集成之板,若無機器,僅用人工,諸多不便。……既不惜鉛字之費,萬勿惜機器之貲,是本館所厚望于購買鉛字諸君也。
既然說買活字者多,而沒有人買印刷機,這顯示在1870年代的中國,有些印刷業者確是中西混用,以刷子刷印鑄造的中文金屬活字。刷子當然并非絕對不能用于刷印西式活字,只是效果和印刷機無法相提并論罷了,對于一向習慣于西式印刷效果的馬禮遜和理雅各等西方人而言,這是他們難以接受的,所以一試即罷。但是,19世紀初中期沒見過西式印刷或見得不多的中國人,無從比較也不會計較刷子和印刷機的不同效果,他們見到的是以刷子取代印刷機的簡便和經濟。何況中國傳統的活字排印本來就是使用刷子的,因此《申報》社論所說買活字而不買印刷機的情形其實并不離譜,而是中西印刷術交會初期混用雙方工具的一種過渡現象。
隨著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西式印刷術在中國日漸流行,進口的印刷機日益增多,后來又有自制的國產印刷機,西方印刷術終于超越并進一步淘汰了傳統的木刻印刷,也不會還有人想要以刷子來取代印刷機了。
- 相關新聞:
- ·首屆“Top9印包九峰”第二輪評選進入尾聲 2007.03.14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