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是推進科學發展文明創造的杠桿
2014-06-24 09:14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責編:劉曉燕
- 摘要:
- 印刷術被稱為“神圣的藝術”“文明之母”。孫中山先生指出:據近世文明言,生活之物質原件共有五種,即食、衣、住、行及印刷也。印刷工業為近世社會之一種需要,人類非此無由進步。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國出現的印刷形式,F存最早的雕版印刷是敦煌莫高窟發現的印制于公元868年的《金剛經》(現存于大英博物館)。2009年9月30日,中國雕版印刷技藝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揚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珍藏著該證書。該館收藏20余萬片古籍版片,透過長距離玻璃幕墻,可以看到專業人員正在做保護工作,這種保護與展陳同時并舉的方法,以及印刷互動區很有新意!皳P州中國雕版印刷博物館陳列”被評選為第七屆(2005——2006年度)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最佳形式設計獎”。
中國自公元前2世紀有了紙以后,紙作為文字載體,在傳播思想、發展科學文化方面起了重大的推進作用。但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紙本讀物仍靠手寫而成,而每次只能寫出一種書的一份。隨著文化的發展,書的種類越來越多,其篇幅也逐漸加大,迫使成千上萬的人每天埋頭于案邊逐字逐句的抄寫,花費了無數時間和勞動。為了從這種繁瑣的勞動中解放出來,吃夠了這種勞動之苦的中國人便發明了雕版印刷術。
雕版印刷術是將原作品上的文字或圖畫在木板上刻成凸面反體,于板面上涂以著色劑,將紙覆蓋于板上,用刷的壓力施于紙的背面,從而在紙的正面顯示正體文字或圖畫的多次復制技術。一般來說,每塊雕版可連印一萬次,每個工人每天可印1500——2000印張,每張約400——500字,這種復制技術的工作效率遠遠超過手抄。
北宋科學家沈括(1031——1095年)撰《夢溪筆談》30卷(被世人稱為中國科學史上的里程碑),《夢溪筆談·活版》介紹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畢昇(約970——1051年):“慶歷中有布衣畢昇,又為活板。其法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蠟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滿鐵范為一板,持就火煬之,藥稍溶,則以一平板按其面,則字平如砥。若印三二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而極為神速。常作二鐵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畢,則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瓡N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1990年在湖北英山草盤地五桂村畢家坳發現畢昇墓碑。湖北省英山縣建立畢昇紀念館紀念畢昇。
1965年在浙江溫州白象塔內發現的刊本《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經鑒定為北宋元符至崇寧(1100——1103年)活字本。這是畢昇活字印刷技術最早的歷史見證。
- 相關新聞:
- ·洛陽師院館藏雕版近百塊 可窺古代圖書印刷形態 2014.06.20
- ·杜甫草堂端午節活動:活字印刷 拓片技藝 折彩粽 2014.06.03
- ·全國印刷標準化教育培訓基地落戶山東 2014.05.29
- ·???????????????? 2014.05.28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