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雕:細微之處的功力 方寸之間的藝術
2014-03-24 09:50 來源:洛陽晚報 責編:劉曉燕
- 摘要:
- 孫應民就是一名微雕愛好者,不借助任何放大儀器、僅憑幾把刻刀,一件件精美的微雕作品就完工了。
【CPP114】訊:一花一世界,一葉一菩提,用這句話來形容微雕藝術品再合適不過了,一枚印章的側壁就裝得下整篇《沁園春・雪》,這就是微雕藏品的魅力。孫應民就是一名微雕愛好者,不借助任何放大儀器、僅憑幾把刻刀,一件件精美的微雕作品就完工了。
1.手部的顫抖就像地震
見到孫應民時,他正準備在一塊指甲蓋兒大小的壽山石上雕刻《靜夜思》。只見他屏氣凝神,不借助任何放大儀器,微微移動刀尖,便在壽山石上留下一道道比頭發絲還細的刻痕。
“其實刻字用不了多少時間,之前的構思最花時間。”幾分鐘后,孫應民放下手中的刻刀,將這件微雕作品遞到洛陽晚報記者的手中說,一般300字以內的作品,他用1個多小時就能完成雕刻,但前期可能要花好幾個小時去思考如何構圖,琢磨字的大小。
孫應民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書法和繪畫,八九歲時,在其父親的好友家中,被清末民初微雕名家于碩的一件象牙微雕作品所吸引。回家后,他就開始在印章上練習刻字。由于找不到微雕老師,孫應民就搜集與微雕有關的報紙,自己邊琢磨、邊模仿。經過十余年的刻苦練習,在他20歲時,第一個令他滿意的微雕作品――一枚側壁上刻有《沁園春・雪》全文的印章出爐了。
“在微雕過程中,手部的顫抖就像地震,我都在調整好呼吸后才敢下刀?滔碌拿恳还P都不容許有錯,可謂步步驚心。”孫應民說,微雕最講究靜、穩、準。只有心靜、沒有任何雜念,才能全身心投入雕刻中。
2.新、奇、微,微雕藏品近年漸熱
微雕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分為立體雕和平面書畫雕,其作品內容要用放大鏡或者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被稱為絕技。
中國微雕源遠流長,在西周時期,1.17平方厘米的卜甲上就能刻出33字甲骨文;戰國時的璽印小如黍粒,印文卻有朱白之分。據記載,明代的王叔遠,能在一寸大小的木頭上雕刻宮室、人物,他的作品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
1.手部的顫抖就像地震
見到孫應民時,他正準備在一塊指甲蓋兒大小的壽山石上雕刻《靜夜思》。只見他屏氣凝神,不借助任何放大儀器,微微移動刀尖,便在壽山石上留下一道道比頭發絲還細的刻痕。
“其實刻字用不了多少時間,之前的構思最花時間。”幾分鐘后,孫應民放下手中的刻刀,將這件微雕作品遞到洛陽晚報記者的手中說,一般300字以內的作品,他用1個多小時就能完成雕刻,但前期可能要花好幾個小時去思考如何構圖,琢磨字的大小。
孫應民從小就跟著父親學習書法和繪畫,八九歲時,在其父親的好友家中,被清末民初微雕名家于碩的一件象牙微雕作品所吸引。回家后,他就開始在印章上練習刻字。由于找不到微雕老師,孫應民就搜集與微雕有關的報紙,自己邊琢磨、邊模仿。經過十余年的刻苦練習,在他20歲時,第一個令他滿意的微雕作品――一枚側壁上刻有《沁園春・雪》全文的印章出爐了。
“在微雕過程中,手部的顫抖就像地震,我都在調整好呼吸后才敢下刀?滔碌拿恳还P都不容許有錯,可謂步步驚心。”孫應民說,微雕最講究靜、穩、準。只有心靜、沒有任何雜念,才能全身心投入雕刻中。
2.新、奇、微,微雕藏品近年漸熱
微雕是一種以微小精細見長的雕刻技法,分為立體雕和平面書畫雕,其作品內容要用放大鏡或者顯微鏡才能看到,所以被稱為絕技。
中國微雕源遠流長,在西周時期,1.17平方厘米的卜甲上就能刻出33字甲骨文;戰國時的璽印小如黍粒,印文卻有朱白之分。據記載,明代的王叔遠,能在一寸大小的木頭上雕刻宮室、人物,他的作品是中國歷史上微雕藝術的經典之作。
- 相關新聞:
- ·新西蘭元塑料幣防偽特征的研究 2010.06.17
- ·東莞恒德激光亮相勵華國際瓦楞、彩盒展 2010.04.12
- ·[印刷]卷煙印刷防偽技術:一個永遠的話題 2005.09.24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