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易評論:古代中國活字印刷難堪大用
2014-03-18 00:00 來源:網易新聞網 責編:劉曉燕
- 摘要:
- 索契冬奧會閉幕式上播放了下屆東道主韓國平昌的宣傳片,由于其中出現了疑似“活字印刷”的鏡頭,在中國國內引起了網友熱議。一些網友吐槽,譴責韓國人的這一剽竊行為,引發了關于中韓“活字印刷”發明權之爭。其實,國人一直引以為豪的活字印刷,在中國古代并不是主流。整個中國印刷史,都跟中國的活字印刷沒什么大關系。
活字印刷費財費力,福建林春棋用了二十一年的時間,耗去白銀二十多萬兩,到道光二十六年刻成大小楷體銅活字四十多萬個。其間人力物力的投入可想而知。因此"若止印二三本未為簡易,若印數十百千本,則極為神速",成本才會降低。而中國古代大多數書印刷的數量不多。需求量大的四書五經等經史子集千年不變,使用雕版印刷相對方便、快捷,并且一次刻成,保留整版,便可以反復印刷。書坊為了追得利潤,力求降低成本,就不愿意丟掉原有的傳統雕版工藝,而去采用活字印刷這種新技術。于是在應用實踐上,活字印刷遭到了來自印刷主體——經營者主觀上的阻礙。
清雍正四年銅字版《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是中國官刻首次采用活字印刷,但政府并不關心活字版的使用,25萬枚銅活字最后被煉鑄為銅錢
政府的推廣是一項技術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中國古代官刻首次正式采用活字印刷術,為清雍正四年印成銅字版《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并頒行《欽定武英殿聚珍版程式》,可算是政府在活字印刷技術總結方面的首次貢獻。但政府在活字版的使用上并不是很熱心,清初宮廷刻的25萬枚銅活字,在印成《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后,一直被束之高閣,到了乾隆年間,又因為政府財政困難,被煉鑄為銅錢了!肚甯咦谡兕}武英殿聚珍版十韻》曰:"毀銅昔悔彼,刊木此慚予。"
即使清朝活字印刷的書籍有所增加,但仍未取代雕版印書成為主流。據《中國活字印刷簡史》,現存的明清時代活字版叢書20多種,雕版書籍卻是數以萬計
即使到清代中期,用活字印刷的書籍在數量上雖有所增加,但活字印刷仍然沒有取代雕版印書成為主流。據張秀民先生所著《中國活字印刷簡史》一書稱,現代流傳的明清時代的活字版叢書有20多種,經、史、子、集的單行本千余種。此數量是數以萬計的雕版書籍所無法比擬的。在雷夢辰先生的《清代各省禁書匯考》一書中,記載了乾隆三十九年至五十七年間各省所查辦禁止的書籍,共有四十七處記載有書籍的板片問題(即印刷用的雕板),活字印刷在本書中卻絲毫沒有提及。
1839年,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將西式鉛字印刷傳入中國,西人鑄造的中文鉛字一直壟斷中國的印刷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
西式鉛字印刷傳入中國是在1839年,英國傳教士理雅各將馬六甲英華書院及其印書廠的華文活字和印刷機器遷往香港。 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就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的。從俄國沙王欽差大臣、法國巴黎學會、新加坡政府,到國內太平天國、兩廣總督、上海道臺、清廷總理衙門等,都購買過英華書院鑄造的中文活字,或全套活字銅模。此后,中國古老的雕版印刷術逐漸被淘汰,西人鑄造的中文鉛字就一直壟斷著中國的印刷業,直到1985年,由于了激光照排印刷技術的發明,引發了中國印刷行業的一場革命。
活字印刷術經歷整整六七個世紀的發展,從未取代雕版印刷術。如果不是外國人"慧眼獨具",中國人根本不覺得重要
從1048年前后北宋畢升發明活字印刷術,1314年左右元代山東人王禎創造出木活字印刷術,到了1488年明代無錫人華燧才使用銅活字印刷術,再到1839年西方鉛字印刷傳入,中國的活字印刷技術經歷了整整六七個世紀的發展。雖然在活字的材料、制作工藝等方面不斷改進,但從未取代雕版印刷術的地位。所謂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由英國著名科技史學家李約瑟提出,其實是用西方視角看東方的結果。換言之,活字印刷術對于中華文明的影響其實十分有限,如果不是當年李約瑟的“慧眼獨具”,很多人根本意識不到活字印刷術這么重要。
- 相關新聞:
- ·青島一男子創辦活字印刷博物館 收藏近萬個活字模 2014.03.13
- ·80后搞活字印刷館 藏數十萬字塊和老古董印刷機 2014.03.10
- ·溫州博物館拿出鎮館之寶 駁韓國發明活字印刷 2014.03.05
- ·青島市民自建博物館 留住逐漸失傳的活字印刷 2014.03.05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