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內容同質化嚴重 少兒出版迎“馬太效應”
2013-11-18 09:12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跟風一直是中國出版業的頑疾,往往一本書或一個品種火了,就會有大量同類圖書涌入市場,許多書從書名、封面到行文乃至宣傳語都如出一轍。這種現象在過了版權保護期的公版書里尤為突出。比如四大名著幾乎所有出版社都出過,僅《紅樓夢》就有600多種。童書也未能免俗。
王悅的底氣來自于網絡書店的實力。網絡書店正在成為包括童書在內的圖書銷售的一支生力軍,其迅猛增長之勢不僅影響了實體書店的生存,客觀上也給出版者從選題策劃到市場營銷帶來了新變化。據開卷公司統計,2010年,網絡書店的銷售額還只有40億元,但僅僅兩年,這一數字就攀升至120億元。王悅透露,當當網2005年童書的銷售額還只有1000萬元,2012年已經達到了15.18億元,今年有望達到20億元。在當當網上年銷售額突破1000萬元的童書有32種。
一些民營出版企業已經把網絡書店作為主要發行渠道,有的暢銷童書甚至只在網絡書店出售,讀者在實體書店里是買不到的。蒲公英童書館總編顏小鸝坦言,自己搞不清楚傳統地面店的發貨退貨,干脆把童書交給當當網發行,去年實現了1.1億元的碼洋。顏小鸝曾在國有出版社工作,這家出版社曾于2000年引進國外科普童書《神奇校車》,但當時印了5000套只賣掉2000套。2007年顏小鸝下海創業成立蒲公英童書館,重新引進這套書,放在網上賣,3年累計發行量達800萬冊。網絡銷售令合作雙方都受益匪淺。“和實體書店賣書不一樣,在網絡上,如果書的品質不好,讀者買回去就會發帖留言給差評,所以我作為出版者,對于網絡售書其實是很忐忑的,這也要求我們必須把品質和內容放在第一位。”顏小鸝說。
國有出版社目前也高度重視網絡發行渠道。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在當當網上的年銷售額已經高達1.5億元。孫建江說,盡管實體書店仍是浙少社的主要發行渠道,但網絡銷售也在增加,約占總銷售額的20%。
“雜志不過是一臺壞了的iPad”
童書數字化漸成風潮,營利模式尚待探索
兒童數字出版國際論壇是本次童書展的亮點之一。
亞馬遜中國數字內容總監姜峰在演講中展示的一段視頻引起聽眾的極大興趣,紛紛舉起手機、相機拍攝。視頻里一個可愛的嬰兒拿著一臺iPad,點擊、翻頁、放大、縮小……運用自如。當把iPad換成一本紙質雜志時,嬰兒還以為這是iPad,繼續用小手去點擊雜志,還不停地嘗試用兩只手指放大和縮小圖片,結果當然不能如愿。此情此景使拍攝視頻的父親感慨不已,他寫到:“對我1歲的女兒來說,雜志不過是一臺壞了的iPad。”
這段業余拍攝的視頻可謂數字技術給傳統出版帶來挑戰的生動寫照。據美國DigitalBookWorld針對1300名有2—13歲孩子的家長所做的調查,54%受訪者的孩子在閱讀電子書,這一數字是成人同等數量抽樣調查的2倍;有31%的孩子每周至少在平板電腦上閱讀一次電子書。姜峰認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出版業未來必須適應青少年讀者的閱讀偏好。
實際上,在美國電子書的銷量已經超過紙質圖書,越來越多的讀者特別是青少年通過iPad、Kindle和手機上網購買和閱讀圖書。出版業的數字化已經成為國際性潮流。
不過,對于中國出版機構而言,童書的數字化是個頗為糾結的話題。一方面出版界認為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必須要做;一方面,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普遍不愿意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而童書與成人書的一個不同之處在于,童書的購買權掌握在家長手中,只有打動家長才能引發購買。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張克文說,中國的兒童電子書在滿足孩子的興趣方面做得不錯,但對如何滿足家長的訴求重視不夠。
張克文認為,目前大多數出版社所做的電子書業務基本處在授權銷售的階段,電子書的發行渠道和終端都掌握在電信運營商手中,出版社既沒有定價權,也難以確知下載量,“出版社在整個電子書的產業鏈條上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為了突破受制于人的瓶頸,一些出版社嘗試建立平臺和開發App應用。安徽少兒社已經在蘋果的AppStore里發布了一款電子書《開滿兔兒傘花的地方》,此外像接力出版社、吉林少兒出版社等都在開發融文字、圖畫、音頻、視頻于一體的新型電子書,通過蘋果系統和安卓系統發售。但目前為止,傳統出版社所開發的這些應用或電子書,其下載量遠遠不及紙質書的銷量。
姜峰認為,“一本書一個App”的思路恐怕有問題。他以美國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為例,銷量最大的還是普通的電子版圖書而不是App。在暢銷電子童書前20名里,有16本(占80%)是讀本(即文字書),只有4本書是繪本。“孩子們讀的畢竟還是書。”
一些民營出版企業已經把網絡書店作為主要發行渠道,有的暢銷童書甚至只在網絡書店出售,讀者在實體書店里是買不到的。蒲公英童書館總編顏小鸝坦言,自己搞不清楚傳統地面店的發貨退貨,干脆把童書交給當當網發行,去年實現了1.1億元的碼洋。顏小鸝曾在國有出版社工作,這家出版社曾于2000年引進國外科普童書《神奇校車》,但當時印了5000套只賣掉2000套。2007年顏小鸝下海創業成立蒲公英童書館,重新引進這套書,放在網上賣,3年累計發行量達800萬冊。網絡銷售令合作雙方都受益匪淺。“和實體書店賣書不一樣,在網絡上,如果書的品質不好,讀者買回去就會發帖留言給差評,所以我作為出版者,對于網絡售書其實是很忐忑的,這也要求我們必須把品質和內容放在第一位。”顏小鸝說。
國有出版社目前也高度重視網絡發行渠道。中國少年兒童新聞出版總社在當當網上的年銷售額已經高達1.5億元。孫建江說,盡管實體書店仍是浙少社的主要發行渠道,但網絡銷售也在增加,約占總銷售額的20%。
“雜志不過是一臺壞了的iPad”
童書數字化漸成風潮,營利模式尚待探索
兒童數字出版國際論壇是本次童書展的亮點之一。
亞馬遜中國數字內容總監姜峰在演講中展示的一段視頻引起聽眾的極大興趣,紛紛舉起手機、相機拍攝。視頻里一個可愛的嬰兒拿著一臺iPad,點擊、翻頁、放大、縮小……運用自如。當把iPad換成一本紙質雜志時,嬰兒還以為這是iPad,繼續用小手去點擊雜志,還不停地嘗試用兩只手指放大和縮小圖片,結果當然不能如愿。此情此景使拍攝視頻的父親感慨不已,他寫到:“對我1歲的女兒來說,雜志不過是一臺壞了的iPad。”
這段業余拍攝的視頻可謂數字技術給傳統出版帶來挑戰的生動寫照。據美國DigitalBookWorld針對1300名有2—13歲孩子的家長所做的調查,54%受訪者的孩子在閱讀電子書,這一數字是成人同等數量抽樣調查的2倍;有31%的孩子每周至少在平板電腦上閱讀一次電子書。姜峰認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出版業未來必須適應青少年讀者的閱讀偏好。
實際上,在美國電子書的銷量已經超過紙質圖書,越來越多的讀者特別是青少年通過iPad、Kindle和手機上網購買和閱讀圖書。出版業的數字化已經成為國際性潮流。
不過,對于中國出版機構而言,童書的數字化是個頗為糾結的話題。一方面出版界認為數字化是大勢所趨,必須要做;一方面,家長和教育工作者普遍不愿意孩子過早接觸電子產品。而童書與成人書的一個不同之處在于,童書的購買權掌握在家長手中,只有打動家長才能引發購買。安徽少年兒童出版社社長張克文說,中國的兒童電子書在滿足孩子的興趣方面做得不錯,但對如何滿足家長的訴求重視不夠。
張克文認為,目前大多數出版社所做的電子書業務基本處在授權銷售的階段,電子書的發行渠道和終端都掌握在電信運營商手中,出版社既沒有定價權,也難以確知下載量,“出版社在整個電子書的產業鏈條上處于被邊緣化的地位。”為了突破受制于人的瓶頸,一些出版社嘗試建立平臺和開發App應用。安徽少兒社已經在蘋果的AppStore里發布了一款電子書《開滿兔兒傘花的地方》,此外像接力出版社、吉林少兒出版社等都在開發融文字、圖畫、音頻、視頻于一體的新型電子書,通過蘋果系統和安卓系統發售。但目前為止,傳統出版社所開發的這些應用或電子書,其下載量遠遠不及紙質書的銷量。
姜峰認為,“一本書一個App”的思路恐怕有問題。他以美國亞馬遜的Kindle電子書為例,銷量最大的還是普通的電子版圖書而不是App。在暢銷電子童書前20名里,有16本(占80%)是讀本(即文字書),只有4本書是繪本。“孩子們讀的畢竟還是書。”
- 相關新聞:
- ·英美童書逆襲 青少分級領漲 2013.06.05
- ·家長抱怨童書成“奢侈品” 書店老板稱再貴也有人買 2013.05.30
- ·上海書展提前百天預熱 出版社參展享受“三免” 2013.05.10
- ·童書出版: 一種增強現實的立體互動出版新模式 2013.05.06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