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線作家“集體懷舊” 印刷書籍或再火
2013-05-23 10:48 來源:石家莊印刷網 責編:王岑
- 摘要:
- 近來,中國的一線作家“集體懷舊”。日前出版的今年第三期《收獲》發表了蘇童的最新長篇《黃雀記》。這部小說最引人注目之處是,蘇童又回歸了多年前的“香椿樹街系列”,寫起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故事。
【CPP114】訊:近來,中國的一線作家“集體懷舊”。日前出版的今年第三期《收獲》發表了蘇童的最新長篇《黃雀記》。這部小說最引人注目之處是,蘇童又回歸了多年前的“香椿樹街系列”,寫起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故事。巧合的是,近來出版長篇的名家近乎一致的集體回望,作品中最新的情節也只止步于1990年代。
蘇童等作家“集體懷舊”
蘇童把新小說的時間定格在1980年代!饵S雀記》寫了二三十年前發生在香椿樹街的一件錯綜復雜的青少年強奸案。在時隔多年之后,蘇童這次又延續了“香椿樹街系列”,這個虛構的街區其實也就是蘇童親身經歷的一個縮影。“像香椿樹街的故事,我可能到死都寫不完,因為記憶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蘇童說,“如果你能夠善待你自己生命當中最真實記憶的話,你一輩子寫不完的。”
懷舊,從記憶中尋找創作素材,最近似乎成了一線作家的一種時尚。韓少功和梁曉聲在上月分別推出了新長篇《日夜書》和《返程年代》,寫的都是他們差不多近30年前就開始涉足的“知青題材”。
廣獲贊譽的金宇澄的《繁花》,雖采取遠近兩條線并進的敘事結構,但遠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近的也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于夏商的《東岸紀事》、葉兆言的《一號命令》等新作全部寫的是幾十年前的往事。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很多著名作家都在靠回憶“吃飯”,小說里寫的都是一些往事。以至于莫言得了諾獎后,游客跑到他的家鄉高密一看才發現,原來當地紅高粱早就不種,而在莫言的小說里,紅高粱依然喜人。這才有了當地為了滿足讀者需要,連夜趕種紅高粱的怪事。
一線作家面臨“中年危機”?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中國的這些一線作家,雖然生活在當下,享受著現代生活的各種便利,面對著現代生活的各種困擾,但這段生活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集體抹去了,作家們似乎仍然沉寂在描寫自己年輕時代的狂喜之中。
對此,業內有一種聲音認為,這是創作規律的必然結果。比如同樣寫了不少往事的閻連科就強調作家和生活應該保持距離。只有保持了距離,才可能將生活的本質看得真切。而如果按照這個說法,現在正是作家回憶二三十年前往事的時刻。
而評論家李勇的看法卻比較尖銳。他認為,這正反映了一線作家集體面臨的“中年危機”。在李勇看來,當前有些作家在創作中疏于關懷活生生的、具體的“人”,疏于貼近到現實的生活。因為對當下生活并不了解,所以一種比較保險的辦法就是寫過去。也有人因此笑侃道,一線作家之所以集體不寫當下而集體懷舊,就是因為他們把現在的時間全部用來寫過去了。
但問題是,現在的讀小說的人全部是生活在當下的,他們很希望從那些新長篇之中看到當下生活的影子,看到著名作家對于現實生活的態度和思索,尤其是那些年輕的讀者。
不久前一位80后讀者就告訴本報記者,他很希望看到莫言寫寫紅高粱被砍掉之后的事,因為現實有現實的精彩,但是莫言的文字里依然執拗地讓紅高粱迎風招展,“或許莫言太愛過去的家鄉了。”
蘇童等作家“集體懷舊”
蘇童把新小說的時間定格在1980年代!饵S雀記》寫了二三十年前發生在香椿樹街的一件錯綜復雜的青少年強奸案。在時隔多年之后,蘇童這次又延續了“香椿樹街系列”,這個虛構的街區其實也就是蘇童親身經歷的一個縮影。“像香椿樹街的故事,我可能到死都寫不完,因為記憶取之不竭,用之不盡。”蘇童說,“如果你能夠善待你自己生命當中最真實記憶的話,你一輩子寫不完的。”
懷舊,從記憶中尋找創作素材,最近似乎成了一線作家的一種時尚。韓少功和梁曉聲在上月分別推出了新長篇《日夜書》和《返程年代》,寫的都是他們差不多近30年前就開始涉足的“知青題材”。
廣獲贊譽的金宇澄的《繁花》,雖采取遠近兩條線并進的敘事結構,但遠的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近的也要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至于夏商的《東岸紀事》、葉兆言的《一號命令》等新作全部寫的是幾十年前的往事。
記者注意到,近年來很多著名作家都在靠回憶“吃飯”,小說里寫的都是一些往事。以至于莫言得了諾獎后,游客跑到他的家鄉高密一看才發現,原來當地紅高粱早就不種,而在莫言的小說里,紅高粱依然喜人。這才有了當地為了滿足讀者需要,連夜趕種紅高粱的怪事。
一線作家面臨“中年危機”?
這不得不說是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中國的這些一線作家,雖然生活在當下,享受著現代生活的各種便利,面對著現代生活的各種困擾,但這段生活在他們的作品中被集體抹去了,作家們似乎仍然沉寂在描寫自己年輕時代的狂喜之中。
對此,業內有一種聲音認為,這是創作規律的必然結果。比如同樣寫了不少往事的閻連科就強調作家和生活應該保持距離。只有保持了距離,才可能將生活的本質看得真切。而如果按照這個說法,現在正是作家回憶二三十年前往事的時刻。
而評論家李勇的看法卻比較尖銳。他認為,這正反映了一線作家集體面臨的“中年危機”。在李勇看來,當前有些作家在創作中疏于關懷活生生的、具體的“人”,疏于貼近到現實的生活。因為對當下生活并不了解,所以一種比較保險的辦法就是寫過去。也有人因此笑侃道,一線作家之所以集體不寫當下而集體懷舊,就是因為他們把現在的時間全部用來寫過去了。
但問題是,現在的讀小說的人全部是生活在當下的,他們很希望從那些新長篇之中看到當下生活的影子,看到著名作家對于現實生活的態度和思索,尤其是那些年輕的讀者。
不久前一位80后讀者就告訴本報記者,他很希望看到莫言寫寫紅高粱被砍掉之后的事,因為現實有現實的精彩,但是莫言的文字里依然執拗地讓紅高粱迎風招展,“或許莫言太愛過去的家鄉了。”
- 相關新聞:
- ·著眼書刊裝訂 紫光數碼印后再出擊 2013.05.22
- ·浙江平湖英厚機械精彩亮相2013北京大印展 2013.05.22
- ·大出版商和大制藥公司有九大相似之處 2013.05.22
- ·電子書包:內容優勢長項何在? 2013.05.22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