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聯書店創辦新雜志《新知》 不追新聞只談生活
2013-05-22 09:10 來源:北京日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三聯書店的新雜志《新知》將于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志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志終于聚齊。
【CPP114】訊:三聯書店的新雜志《新知》將于本周面世。眾所周知,三聯書店的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志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本雜志終于聚齊。此前外界曾紛紛猜測,《新知》雜志究竟是一本科普類雜志,還是會傳承原新知書店的理念,辦成理論性刊物?對此,該雜志主編苗煒披露了一個多少有些出人意料的答案:這是一本“智識生活雜志”,其文章最大的特點是多用第一人稱進行敘述。
定位不追新聞只談生活
《新知》雜志試刊號的封面設計有些神秘:一顆大腦占據著中心醒目位置,四周連接著電腦、音箱、望遠鏡和機械手臂等各種裝置,再加上白色基調,顯得科技感十足。這一期雜志的封面故事題為“腦機界面——人與機器融合之路”,難怪很多人會據此猜測,這會不會是一本科普類雜志?
不過,在談到《新知》的定位時,苗煒說得最多的卻不是科學,而是生活。他在籌備試刊號時曾與同事進行討論,提到了“智識生活雜志”這樣一個概念。“我的智識生活和精神生活未必和現實世界有太多的聯系,而是可能和以往的書本、藝術、某些科學的進步有關。”苗煒這樣表述。從這期試刊號的文章來看,其內容涉及音樂、藝術、文學、旅行等方方面面,確實更像一本生活類雜志。
苗煒特別強調,《新知》所選擇的話題,未必和新聞事件有關。他的這一說法得到了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潘振平的認同:“這本雜志追求新知識、新理念,關注的是比較冷的東西,反而不是什么社會熱點。”潘振平說,三聯書店對《新知》的定位,是希望它能比《三聯生活周刊》高一個閱讀臺階,內容則以社會科學為主,以自然科學為輔。
作者都是各領域“行家”
“《新知》不同于《三聯生活周刊》比較新聞化、客觀的描述,也不同于《讀書》雜志半學術化、沒有太多個人化的敘述方式,《新知》很多時候都是第一人稱敘述。”苗煒認為,這將是《新知》區別于其他雜志的一個標志,也是今后還會堅持的一個特點。
在《新知》上講述故事的“我”,都是各個領域的行家。比如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崢,從事IT研究已經多年,他寫的文章名為《處處是考場,時時在學習》,說的是自己在美國觀看網上公開課的經歷。“他不像一般的記者去采訪,而是用自己親身的經歷來講述,更親切,更深入。”苗煒說,試刊號上還有兩篇講述潛水的文章,兩位作者都有十多年的潛水經驗,曾在世界各地潛水。
在苗煒看來,《新知》的優勢在于其集中了一群專業人士。“籌備試刊號的這半年時間,我們才找到了幾十個作者。”苗煒坦率地說,想要找到這些作者并不容易,其中不少人都是以前《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采訪時結識的學者,他們中有醫生、大學教師,還有工程師。不過,苗煒并不為他們的文字水平擔心:“我覺得簡單、清楚、有一說一,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則,把事情說清楚了,這并不難達到,寫文章是沒盡頭的事,慢慢來吧。”
期待允許未來三年虧損
上世紀70年代末,三聯創辦了《讀書》雜志;上世紀90年代創辦了《三聯生活周刊》;而現在,讀者將迎來《新知》雜志。“《新知》是三聯書店最新出生的‘小兒子’,大家都希望這個小兒子茁壯成長。”苗煒如此形容。而在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看來,推出《新知》不僅是為了繼承傳統,也是為了實施“三聯品牌出版群戰略”。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90年代,時任三聯書店總編輯的董秀玉就曾有意創辦《新知》雜志,但是當時因為種種原因,這一想法沒來得及實現。直至2009年1月,《新知》雜志的籌備工作才開始啟動。據樊希安透露,為創辦這一雜志,三聯書店前期投入了800萬元,而其辦刊人大多是從《三聯生活周刊》分出來的骨干力量。
如今辦一本雜志,最大的壓力來自經濟風險。樊希安說,三聯書店給二級公司下達的經濟指標是,一年虧、兩年平、三年盈,“但對《新知》是個例外,我們允許它三年虧損。”他解釋說,“三聯書店去年全年利潤已經接近5000萬元,營業收入2.5億元,這個錢我們拿得起。”在他看來,通過創辦一本一流的新銳雜志來回饋讀者,這也是在秉承三聯書店歷來的傳統。
“試刊號不一定完美,我們自己也不是特別滿意,但是它遲早要拿出來,我們愿意根據各方面意見,逐步進行調整。”樊希安說。對此,主編苗煒也表示,今年一年,《新知》都會不斷進行調整,比如今后雜志可能會以插圖為主,減少照片的使用。
按計劃,在試刊兩期后,《新知》將以月刊的節奏正式出版發行。
定位不追新聞只談生活
《新知》雜志試刊號的封面設計有些神秘:一顆大腦占據著中心醒目位置,四周連接著電腦、音箱、望遠鏡和機械手臂等各種裝置,再加上白色基調,顯得科技感十足。這一期雜志的封面故事題為“腦機界面——人與機器融合之路”,難怪很多人會據此猜測,這會不會是一本科普類雜志?
不過,在談到《新知》的定位時,苗煒說得最多的卻不是科學,而是生活。他在籌備試刊號時曾與同事進行討論,提到了“智識生活雜志”這樣一個概念。“我的智識生活和精神生活未必和現實世界有太多的聯系,而是可能和以往的書本、藝術、某些科學的進步有關。”苗煒這樣表述。從這期試刊號的文章來看,其內容涉及音樂、藝術、文學、旅行等方方面面,確實更像一本生活類雜志。
苗煒特別強調,《新知》所選擇的話題,未必和新聞事件有關。他的這一說法得到了三聯書店副總編輯潘振平的認同:“這本雜志追求新知識、新理念,關注的是比較冷的東西,反而不是什么社會熱點。”潘振平說,三聯書店對《新知》的定位,是希望它能比《三聯生活周刊》高一個閱讀臺階,內容則以社會科學為主,以自然科學為輔。
作者都是各領域“行家”
“《新知》不同于《三聯生活周刊》比較新聞化、客觀的描述,也不同于《讀書》雜志半學術化、沒有太多個人化的敘述方式,《新知》很多時候都是第一人稱敘述。”苗煒認為,這將是《新知》區別于其他雜志的一個標志,也是今后還會堅持的一個特點。
在《新知》上講述故事的“我”,都是各個領域的行家。比如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張崢,從事IT研究已經多年,他寫的文章名為《處處是考場,時時在學習》,說的是自己在美國觀看網上公開課的經歷。“他不像一般的記者去采訪,而是用自己親身的經歷來講述,更親切,更深入。”苗煒說,試刊號上還有兩篇講述潛水的文章,兩位作者都有十多年的潛水經驗,曾在世界各地潛水。
在苗煒看來,《新知》的優勢在于其集中了一群專業人士。“籌備試刊號的這半年時間,我們才找到了幾十個作者。”苗煒坦率地說,想要找到這些作者并不容易,其中不少人都是以前《三聯生活周刊》的記者采訪時結識的學者,他們中有醫生、大學教師,還有工程師。不過,苗煒并不為他們的文字水平擔心:“我覺得簡單、清楚、有一說一,是一個特別重要的原則,把事情說清楚了,這并不難達到,寫文章是沒盡頭的事,慢慢來吧。”
期待允許未來三年虧損
上世紀70年代末,三聯創辦了《讀書》雜志;上世紀90年代創辦了《三聯生活周刊》;而現在,讀者將迎來《新知》雜志。“《新知》是三聯書店最新出生的‘小兒子’,大家都希望這個小兒子茁壯成長。”苗煒如此形容。而在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看來,推出《新知》不僅是為了繼承傳統,也是為了實施“三聯品牌出版群戰略”。
據了解,早在上世紀90年代,時任三聯書店總編輯的董秀玉就曾有意創辦《新知》雜志,但是當時因為種種原因,這一想法沒來得及實現。直至2009年1月,《新知》雜志的籌備工作才開始啟動。據樊希安透露,為創辦這一雜志,三聯書店前期投入了800萬元,而其辦刊人大多是從《三聯生活周刊》分出來的骨干力量。
如今辦一本雜志,最大的壓力來自經濟風險。樊希安說,三聯書店給二級公司下達的經濟指標是,一年虧、兩年平、三年盈,“但對《新知》是個例外,我們允許它三年虧損。”他解釋說,“三聯書店去年全年利潤已經接近5000萬元,營業收入2.5億元,這個錢我們拿得起。”在他看來,通過創辦一本一流的新銳雜志來回饋讀者,這也是在秉承三聯書店歷來的傳統。
“試刊號不一定完美,我們自己也不是特別滿意,但是它遲早要拿出來,我們愿意根據各方面意見,逐步進行調整。”樊希安說。對此,主編苗煒也表示,今年一年,《新知》都會不斷進行調整,比如今后雜志可能會以插圖為主,減少照片的使用。
按計劃,在試刊兩期后,《新知》將以月刊的節奏正式出版發行。
- 相關新聞:
- ·數字出版成文博會主角 2013.05.21
- ·江西取締非法出版經營網點903個 2013.05.21
- ·將對國家數字出版基地定期考核 2013.05.21
- ·化學工業出版社建社60周年紀念會舉行 2013.05.21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