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新書到絕版只需3個月? 出版商嚴控庫存拒加印
2013-04-22 08:52 來源:青年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現在,一本書從出版到絕版要多久?僅僅3個月。青年報記者最近聽到不少作家反映,他們的嘔心瀝血之作,在賣掉數量可憐的首印版之后,出版社拒絕加印,理由是他們不想增加庫存量的負擔。于是,新書剛在書市上走了一遭,就只好絕版了事,引得作者和讀者傷透心。
【CPP114】訊:現在,一本書從出版到絕版要多久?僅僅3個月。青年報記者最近聽到不少作家反映,他們的嘔心瀝血之作,在賣掉數量可憐的首印版之后,出版社拒絕加印,理由是他們不想增加庫存量的負擔。于是,新書剛在書市上走了一遭,就只好絕版了事,引得作者和讀者傷透心。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控制庫存量,一些出版社已對編輯下死命令——誰做的書庫存嚴重,就扣誰的獎金。這導致一些編輯做書從沒像現在這樣縮手縮腳。
青年報記者酈亮
作家:誰說我的書只能“三月游”?
作家王先生最近頗為無奈。他寫了一年多的一部長篇小說,首印3000冊,3個月內銷售一空,但出版社拒絕加印。責任編輯告訴他,應該知道什么叫見好就收,一旦加印了又賣不出去,造成積壓,那就無顏面對出版社領導,扣獎金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我覺得這部作品再印3000冊也完全可以賣得掉啊,他們怕什么呢?”王先生對本報說。
據記者所知,庫存問題確已成為懸于出版社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最近有一項統計顯示,中國圖書的存銷比例已接近2:1,每年的庫存總值比銷售額要多出150多億元。圖書賣不掉,大量積壓所造成的庫房成本和編輯印制成本,已成出版社不可承受之重。
資深出版人李德明告訴記者,為了控制庫存,現在一些出版社實行“壓力下放”,要么規定編輯一個人對一本書產生的庫存負責,或采取責編、發行、宣傳人員“連坐制”。一時間,書業人士談庫存色變。
在“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心態下,責編自然拒絕了像王先生這些作家的加印要求。不再加印,便意味著絕版。在新作“三月游”結束后,這本書將從市場上消失,王先生只收到3000冊銷量的版稅,還得對買不到這部作品的讀者連說“抱歉”。
業內:“迅速絕版”是對知識的藐視
曾幾何時,一些優秀之作成為長銷書,加印多達數十次,讀者在很多年后依然可以買到這本書。這樣的書業傳奇故事,現在是越來越少了。嚴控庫存的壓力,不少書商對很多新書都實行“一刀切”政策——只有一次首印,別想再加印。如此一來,“長銷書”的概念漸漸遠去,圖書的“壽命”也越來越短。
不過現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因為不能獲得加印,很多原本有暢銷潛質的新書也被迫限于無書可賣的窘境。這引發了一些作者的不滿。作家王先生就對本報記者抱怨,他寫這部長篇小說前后耗時一年多,但最后被迫只賣3000冊,版稅只有9000元。“付出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嘛!這樣下去,誰還愿意花大力氣去寫那些厚重的作品呢?”
讀者也頗有微詞。學新聞出身的讀者錢江最近了解到有一本新聞理論新作面世,但他去書店詢問時被告知此書銷了1個月已斷貨,并且暫無加印的計劃,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即便再小眾的書,也總有一定的社會需求。出版社不加印,任其絕版,也就等于剝奪了我們獲得知識的權利。出版社的社會責任感好像有點淡漠。”錢江對記者說。
在李德明看來,庫存量固然要控制,但決不能搞“一刀切”。“有的書可能小眾,但出版社也有責任滿足這一小部分讀者的需求。”李德明說,“出版社應該有自己的眼光,要對每本書的預期銷量,有個基本準確的判斷。否則爛書印數雖然被控制住了,潛在的暢銷書也被扼殺了。”
李德明告訴本報,對一些有價值的新書來說,對其“迅速絕版”也就意味著對知識的藐視。
業內還有一種聲音認為,應該允許一些優秀圖書產生一定的庫存,因為這些書的價值可能會在出版多年后才被發現。更何況,圖書在一地滯銷,未必在別處就沒有暢銷的可能。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出版社已經開始在嘗試通過“庫存圖書調劑會”這類平臺進行交流,讓“死書”變成“活書”,將庫存壓力限定在可控范圍內。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為了控制庫存量,一些出版社已對編輯下死命令——誰做的書庫存嚴重,就扣誰的獎金。這導致一些編輯做書從沒像現在這樣縮手縮腳。
青年報記者酈亮
作家:誰說我的書只能“三月游”?
作家王先生最近頗為無奈。他寫了一年多的一部長篇小說,首印3000冊,3個月內銷售一空,但出版社拒絕加印。責任編輯告訴他,應該知道什么叫見好就收,一旦加印了又賣不出去,造成積壓,那就無顏面對出版社領導,扣獎金也是不可避免的。“可是我覺得這部作品再印3000冊也完全可以賣得掉啊,他們怕什么呢?”王先生對本報說。
據記者所知,庫存問題確已成為懸于出版社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最近有一項統計顯示,中國圖書的存銷比例已接近2:1,每年的庫存總值比銷售額要多出150多億元。圖書賣不掉,大量積壓所造成的庫房成本和編輯印制成本,已成出版社不可承受之重。
資深出版人李德明告訴記者,為了控制庫存,現在一些出版社實行“壓力下放”,要么規定編輯一個人對一本書產生的庫存負責,或采取責編、發行、宣傳人員“連坐制”。一時間,書業人士談庫存色變。
在“不求無功,但求無過”的心態下,責編自然拒絕了像王先生這些作家的加印要求。不再加印,便意味著絕版。在新作“三月游”結束后,這本書將從市場上消失,王先生只收到3000冊銷量的版稅,還得對買不到這部作品的讀者連說“抱歉”。
業內:“迅速絕版”是對知識的藐視
曾幾何時,一些優秀之作成為長銷書,加印多達數十次,讀者在很多年后依然可以買到這本書。這樣的書業傳奇故事,現在是越來越少了。嚴控庫存的壓力,不少書商對很多新書都實行“一刀切”政策——只有一次首印,別想再加印。如此一來,“長銷書”的概念漸漸遠去,圖書的“壽命”也越來越短。
不過現在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因為不能獲得加印,很多原本有暢銷潛質的新書也被迫限于無書可賣的窘境。這引發了一些作者的不滿。作家王先生就對本報記者抱怨,他寫這部長篇小說前后耗時一年多,但最后被迫只賣3000冊,版稅只有9000元。“付出和收益完全不成正比嘛!這樣下去,誰還愿意花大力氣去寫那些厚重的作品呢?”
讀者也頗有微詞。學新聞出身的讀者錢江最近了解到有一本新聞理論新作面世,但他去書店詢問時被告知此書銷了1個月已斷貨,并且暫無加印的計劃,這讓他百思不得其解,“即便再小眾的書,也總有一定的社會需求。出版社不加印,任其絕版,也就等于剝奪了我們獲得知識的權利。出版社的社會責任感好像有點淡漠。”錢江對記者說。
在李德明看來,庫存量固然要控制,但決不能搞“一刀切”。“有的書可能小眾,但出版社也有責任滿足這一小部分讀者的需求。”李德明說,“出版社應該有自己的眼光,要對每本書的預期銷量,有個基本準確的判斷。否則爛書印數雖然被控制住了,潛在的暢銷書也被扼殺了。”
李德明告訴本報,對一些有價值的新書來說,對其“迅速絕版”也就意味著對知識的藐視。
業內還有一種聲音認為,應該允許一些優秀圖書產生一定的庫存,因為這些書的價值可能會在出版多年后才被發現。更何況,圖書在一地滯銷,未必在別處就沒有暢銷的可能。記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出版社已經開始在嘗試通過“庫存圖書調劑會”這類平臺進行交流,讓“死書”變成“活書”,將庫存壓力限定在可控范圍內。
- 相關新聞:
- ·新圖“綠色新境界”精彩亮相China Print 2013 2013.04.19
- ·賽圖科技CTcP:印刷企業、媒體出版應用實例 2013.04.19
- ·制版中心生存與發展之道——還是普通PS版! 2013.04.19
- ·印刷出版教材“退隱” 教科書電子化好嗎? 2013.04.18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