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微觀世界尋覓假畫鐵證
2013-03-01 12:03 來源:光明網 責編:陳莎莎
- 摘要:
- 在微觀視野中,每一幅使用了宣紙類書畫紙的原創作品都擁有了獨一無二的紙纖維結構狀態和獨一無二的墨、色、印跡狀態。這兩個獨一無二的狀態之結合,形成了原作無法被仿制的物質形態,其微觀形態必然是唯一的。
【CPP114】訊:在微觀視野中,每一幅使用了宣紙類書畫紙的原創作品都擁有了獨一無二的紙纖維結構狀態和獨一無二的墨、色、印跡狀態。這兩個獨一無二的狀態之結合,形成了原作無法被仿制的物質形態,其微觀形態必然是唯一的。
顯微鏡下的畫作,可以看清畫紙上的微觀纖維狀態,這是獨一無二、無法偽造的。
事實上,科技的進步,已經讓假畫批量制造的工藝“爐火純青”,以經驗和眼力判別畫作真偽的手段早已不能再是唯一的方法,現代儀器和科學手段的介入已成為必需。
噴墨打印以假亂真
在淘寶網上,售賣高仿畫的店非常多,于是記者隨機選了一家店詢問情況。自稱王先生的店主告訴記者,他們不僅賣高仿畫,還能“定制服務”。也就是說只要買家能提供原畫,他們就能給出以假亂真的高仿品。他還說到,“我這里做高仿可以是人工繪制,因為很多美術學院的學生都在幫我打工,但我推薦你選噴墨打印,這種方式制作出來的高仿畫,行家都很難辨認。”
多年來,有不少畫家發現自己創作的畫作,被贗品制造者以噴墨打印技術進行了復制,其亂真程度讓人驚訝。由于許多畫家的畫風獨特,若是人工臨摹,很容易分辨真偽。但依靠噴墨打印技術的復制品具有很高的迷惑性,若不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僅憑經驗和眼力,行家都很難識別。
噴墨打印這項技術,上世紀80年代從海外傳入中國。起初多是用于建筑設計繪圖、廣告噴繪、攝影圖片以及油畫復制,后來才應用于復制中國畫。從本世紀初開始,噴墨打印機使用的染料墨革新為顏料墨,這對噴墨打印中國書畫復制品而言,是一次使復制級別空前提高的關鍵性變革,使傳統的經驗鑒定受到很大的沖擊。
文化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藝術品科研中心主任尹毅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該辯證看待噴墨打印技術。
一方面,這項技術可以將歷代名家名作完美地“克隆”,作為館藏陳列的替代品。目前我國各展廳的環境,往往要受畫框玻璃反射燈光的干擾,有了“克隆”作品后,可以讓人們直接觀賞,滿足教學和科研需求。
原故宮資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錘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也談到,在故宮展出的書畫作品真跡,理論上每次展出的時間不會超過15天,因為空氣和光線會對原作產生一定的影響,然后放入庫中存放兩年才能再展。為彌補展出的缺憾,會用高仿的作品取代真跡展覽,當然,這些高仿作品會加上仿古印章加以區別。
2005年10月,中國古典名畫《清明上河圖》真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80周年院慶藏品展中展出數日后,就換上了噴墨打印技術復制的替代品,當時還針對該復制品向觀眾作了實情說明。
但是,噴墨打印復制的書畫作品也成為了一些不法分子的“搖錢樹”,甚至當做原作推向了拍賣會或市場,導致許多書畫家、鑒定家都認為這項技術極其可怕,并主張抵制這種技術及業務。“其實,可怕的不是技術,而是識別和監管的措施沒有跟上。”尹毅指出,這些噴墨打印復制品,肉眼上看雖然能與原作媲美,但在一定倍數的顯微鏡下觀看,就能看到各色噴點,與原作明顯不一。
顯微鏡下的畫作,可以看清畫紙上的微觀纖維狀態,這是獨一無二、無法偽造的。
浙江字畫收藏愛好者錢某最近很難過,他看到一家畫廊網站上提供了實體店信息,還有一些畫作有實名認證,他依據自己的經驗斷定這些畫應該不假。于是購買了民國、現代畫家共32幅畫,合計75萬元。當他將這些畫作拿到拍賣公司和安徽省博物館鑒定后發現,這些全是贗品。
噴墨打印以假亂真
在淘寶網上,售賣高仿畫的店非常多,于是記者隨機選了一家店詢問情況。自稱王先生的店主告訴記者,他們不僅賣高仿畫,還能“定制服務”。也就是說只要買家能提供原畫,他們就能給出以假亂真的高仿品。他還說到,“我這里做高仿可以是人工繪制,因為很多美術學院的學生都在幫我打工,但我推薦你選噴墨打印,這種方式制作出來的高仿畫,行家都很難辨認。”
多年來,有不少畫家發現自己創作的畫作,被贗品制造者以噴墨打印技術進行了復制,其亂真程度讓人驚訝。由于許多畫家的畫風獨特,若是人工臨摹,很容易分辨真偽。但依靠噴墨打印技術的復制品具有很高的迷惑性,若不通過現代科技手段,僅憑經驗和眼力,行家都很難識別。
噴墨打印這項技術,上世紀80年代從海外傳入中國。起初多是用于建筑設計繪圖、廣告噴繪、攝影圖片以及油畫復制,后來才應用于復制中國畫。從本世紀初開始,噴墨打印機使用的染料墨革新為顏料墨,這對噴墨打印中國書畫復制品而言,是一次使復制級別空前提高的關鍵性變革,使傳統的經驗鑒定受到很大的沖擊。
文化部中國藝術科技研究所藝術品科研中心主任尹毅接受《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應該辯證看待噴墨打印技術。
一方面,這項技術可以將歷代名家名作完美地“克隆”,作為館藏陳列的替代品。目前我國各展廳的環境,往往要受畫框玻璃反射燈光的干擾,有了“克隆”作品后,可以讓人們直接觀賞,滿足教學和科研需求。
原故宮資料信息中心主任胡錘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也談到,在故宮展出的書畫作品真跡,理論上每次展出的時間不會超過15天,因為空氣和光線會對原作產生一定的影響,然后放入庫中存放兩年才能再展。為彌補展出的缺憾,會用高仿的作品取代真跡展覽,當然,這些高仿作品會加上仿古印章加以區別。
2005年10月,中國古典名畫《清明上河圖》真跡在北京故宮博物院80周年院慶藏品展中展出數日后,就換上了噴墨打印技術復制的替代品,當時還針對該復制品向觀眾作了實情說明。
但是,噴墨打印復制的書畫作品也成為了一些不法分子的“搖錢樹”,甚至當做原作推向了拍賣會或市場,導致許多書畫家、鑒定家都認為這項技術極其可怕,并主張抵制這種技術及業務。“其實,可怕的不是技術,而是識別和監管的措施沒有跟上。”尹毅指出,這些噴墨打印復制品,肉眼上看雖然能與原作媲美,但在一定倍數的顯微鏡下觀看,就能看到各色噴點,與原作明顯不一。
- 相關新聞:
- ·RFID標簽印刷中的環保油墨選擇問題 2013.03.01
- ·油墨巨頭樂通2012年營業利潤2677萬元 2013.03.01
- ·印刷油墨制造巨頭繪博調整其管理團隊結構 2013.03.01
- ·承印物和墨水價格過高阻礙噴墨印刷發展 2013.02.25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