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失去“世界工廠”地位的利弊
2013-01-23 11:03 來源:中評網 責編:王岑
- 摘要:
- 從2001年日本通產省發表的白皮書第一次提出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的概念的十一年后,亞洲最大投資銀行之一的大和證券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國可能最快在五年內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
【CPP114】訊:成為“世界工廠”的代價
從2001年日本通產省發表的白皮書第一次提出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的概念的十一年后,亞洲最大投資銀行之一的大和證券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國可能最快在五年內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
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世界工業化國家的跨國公司、制造業龍頭企業爭先恐后地涌入中國,十年間中國的制造業以幾何級增長——統計數據清楚說明,制造業在工業化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轉移形成了此消彼長的局面,使這個千年農業大國逐年摘取了各種制造業產品產量的桂冠。
如今,中國的許多產品的產量已躍居世界首位,中國制造業產出在全球的比例也已經超過20%。據統計,2010年中國汽車產量1826.47萬輛,超過美國,占世界總產量的25%;船舶產量占世界41.9%;工程機械占世界43%。中國還為世界生產了68%的計算機、50%的彩電、65%的冰箱、80%的空調、70%的手機、44%的洗衣機、70%的微波爐和65%的數碼相機。
除此之外,從日常用品到家具、玩具、紡織品產量中國都在世界獨占鰲頭,得益于制造業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經濟也以一種令世人驚嘆的速度增長——但成就“世界工廠”這一令中國人為之驕傲的稱謂并非毫無代價,消耗資源、環境破壞、優良耕地被占用等新聞也一再出現。
不過眼下,“世界工廠”在中國日漸式微的呼聲漸起:一方面,最低端的消費品的生產不斷從中國轉向生產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區——東南亞、南美洲、甚至非洲;另一方面,一些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如汽車、電子產品、機械制造等行業也在中國面臨著雙重威脅——產能飽和或產能過剩。
自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一直把引進外資和振興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人民幣匯率低下以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吸引歐美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但中國也為之付出了高昂的環境破壞代價。另一方面,近些年的勞務費上升也令中國一直以來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漸漸消退。中國歐盟商會資深實業家約爾格•伍德克(Joerg Wuttke)預測,到2020年,中國制造業成本要翻兩番,甚至三番。AlixPartners顧問公司則稱,如果人民幣幣值以及運輸費用分別以每年5%的水平上升,勞工工資一年上漲30%。那么,到2015年,在中國制造產品并運回美國與在美國本土制造的支出是同等的。
“世界工廠”式微的爭論
多年以來,中國依靠發達國家的巨大消費市場而發展以出口導向的制造業。但隨著歐美近年來一系列的經濟危機,出口市場開始萎縮,恢復增長的前景渺茫。咨詢公司AlixPartners發布的《2012年中國汽車行業展望》研究報告顯示,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已從2010年的85%下降到2012年的70%,低于國際汽車界認可的75%盈虧平衡點。而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行業預測報告,到2015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產能將達4000多萬輛。與此相對應,即使未來5年國內市場需求按10%的增速計算,到2015年也才僅有2908萬輛的需求規模。
由此,有人認為,回顧以往前幾任“世界工廠”的發展歷程,不管是英國、美國、日本,或是制造業曾經同樣高度發達的中國香港、臺灣地區,歷史總是一次次重演:都經歷了從強大的產能優勢到結構調整過程。每一個興起的“世界工廠”或許制造業興起所依賴的因素各有不同,但最終導致自身制造業轉移的原因不外乎各種要素成本的提高導致自身比較優勢的削弱,現在輪到了中國。
不過,也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例如,最近英國德勤咨詢公司和美國民間機構競爭力委員會發布的《2013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稱,在38個國家和地區的評比中,中國內地以滿分10分的成績,榮獲全球制造業第一的桂冠,把美國和德國甩在了身后。這已經是中國第二次在這份榜單上稱雄,而且按照德勤的預測,未來五年,中國仍將是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報告稱中國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必將繼續領導全球制造業。
從2001年日本通產省發表的白皮書第一次提出中國已成為“世界工廠”的概念的十一年后,亞洲最大投資銀行之一的大和證券最近在一份研究報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中國可能最快在五年內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
在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后,世界工業化國家的跨國公司、制造業龍頭企業爭先恐后地涌入中國,十年間中國的制造業以幾何級增長——統計數據清楚說明,制造業在工業化國家與中國之間的轉移形成了此消彼長的局面,使這個千年農業大國逐年摘取了各種制造業產品產量的桂冠。
如今,中國的許多產品的產量已躍居世界首位,中國制造業產出在全球的比例也已經超過20%。據統計,2010年中國汽車產量1826.47萬輛,超過美國,占世界總產量的25%;船舶產量占世界41.9%;工程機械占世界43%。中國還為世界生產了68%的計算機、50%的彩電、65%的冰箱、80%的空調、70%的手機、44%的洗衣機、70%的微波爐和65%的數碼相機。
除此之外,從日常用品到家具、玩具、紡織品產量中國都在世界獨占鰲頭,得益于制造業的高速發展,中國的經濟也以一種令世人驚嘆的速度增長——但成就“世界工廠”這一令中國人為之驕傲的稱謂并非毫無代價,消耗資源、環境破壞、優良耕地被占用等新聞也一再出現。
不過眼下,“世界工廠”在中國日漸式微的呼聲漸起:一方面,最低端的消費品的生產不斷從中國轉向生產要素成本更低的地區——東南亞、南美洲、甚至非洲;另一方面,一些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如汽車、電子產品、機械制造等行業也在中國面臨著雙重威脅——產能飽和或產能過剩。
自從1978年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一直把引進外資和振興出口作為經濟增長的原動力。人民幣匯率低下以及大量的廉價勞動力,吸引歐美企業紛紛在中國投資建廠,但中國也為之付出了高昂的環境破壞代價。另一方面,近些年的勞務費上升也令中國一直以來的廉價勞動力優勢漸漸消退。中國歐盟商會資深實業家約爾格•伍德克(Joerg Wuttke)預測,到2020年,中國制造業成本要翻兩番,甚至三番。AlixPartners顧問公司則稱,如果人民幣幣值以及運輸費用分別以每年5%的水平上升,勞工工資一年上漲30%。那么,到2015年,在中國制造產品并運回美國與在美國本土制造的支出是同等的。
“世界工廠”式微的爭論
多年以來,中國依靠發達國家的巨大消費市場而發展以出口導向的制造業。但隨著歐美近年來一系列的經濟危機,出口市場開始萎縮,恢復增長的前景渺茫。咨詢公司AlixPartners發布的《2012年中國汽車行業展望》研究報告顯示,整個中國汽車行業的平均產能利用率已從2010年的85%下降到2012年的70%,低于國際汽車界認可的75%盈虧平衡點。而按照國家發改委的行業預測報告,到2015年中國汽車產業的產能將達4000多萬輛。與此相對應,即使未來5年國內市場需求按10%的增速計算,到2015年也才僅有2908萬輛的需求規模。
由此,有人認為,回顧以往前幾任“世界工廠”的發展歷程,不管是英國、美國、日本,或是制造業曾經同樣高度發達的中國香港、臺灣地區,歷史總是一次次重演:都經歷了從強大的產能優勢到結構調整過程。每一個興起的“世界工廠”或許制造業興起所依賴的因素各有不同,但最終導致自身制造業轉移的原因不外乎各種要素成本的提高導致自身比較優勢的削弱,現在輪到了中國。
不過,也有人對此持不同意見,例如,最近英國德勤咨詢公司和美國民間機構競爭力委員會發布的《2013年全球制造業競爭力報告》稱,在38個國家和地區的評比中,中國內地以滿分10分的成績,榮獲全球制造業第一的桂冠,把美國和德國甩在了身后。這已經是中國第二次在這份榜單上稱雄,而且按照德勤的預測,未來五年,中國仍將是全球制造業第一大國。報告稱中國在未來五年,甚至十年,必將繼續領導全球制造業。
- 相關新聞:
- ·2012中國印刷機械制造行業主要企業 2013.01.23
- ·珠三角成我國最大印刷產業區 2013.01.23
- ·溫州科學技術進步獎揭曉 印刷行業6企業上榜 2013.01.23
- ·山西省印刷物資總公司舉行老同志迎新春座談會 2013.01.22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