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人才流失成書業興衰晴雨表
2012-11-09 08:42 來源:中華讀書報 責編:王岑
- 摘要:
- 在11月5日舉辦的首屆韜奮出版人才高端論壇上,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朋義爆料:一大型出版單位今年已經有50多位員工,主要是編輯人員,離開了崗位。
【CPP114】訊:在11月5日舉辦的首屆韜奮出版人才高端論壇上,中國教育出版傳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朋義爆料:一大型出版單位今年已經有50多位員工,主要是編輯人員,離開了崗位。面對新聞出版業的新形勢、新要求和人才隊伍建設的現狀,出版人才隊伍建設任重而道遠。
出版人才流失嚴重,不僅存在于民營出版企業,也存在于傳統出版甚至品牌出版社。“要造就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素質文化人才的隊伍要求,必須認真總結人才隊伍建設的經驗,深入分析人才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切實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解決人才隊伍建設中的軟肋和瓶頸。”李朋義說,出版社轉企改制后的人才新情況需要引起重視,員工的思維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由于多方面原因,年輕的出版人才流動很大,我們必須根據事業發展需要拓寬人才引進的渠道,配合海外發展戰略的實施,切實抓好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逐步構建多層次、多渠道、高規格人才培養體系。
影響人才流向的因素很多,其中“品牌號召力”、“薪酬績效”、“事業共同體”是決定人才流向的三大因素。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大平分析說,人才是企業的“命根子”,大家都捂得很緊,如果平臺不夠大氣,不能及時兌現短期績效,不能跟核心人才共享遠期利益和事業成果,極有可能導致人才逆向流動。如果中層以上骨干頻繁流失,說明公司出了問題。流失的層級越高,意味著問題越大,應該盡快進行戰略診斷,并檢討人才資源政策。一味地向外找原因,責備下屬不忠,或者譴責競爭對手不地道,是無能的表現。
“鳳飛走了,一定是巢出了問題。什么樣的巢才能留住人才?”朱大平說,企業也需要經常“體檢”,可從基層、中層、高層三個維度每月統計“員工流失率”,亮了紅燈就要高度關注。因為人才流失會引發連鎖反應,一個核心骨干離開公司帶走的不僅是公司資源,還將帶來公司口碑惡化、群體性跳槽、業績大起大落等問題。
品牌出版單位具有培養、使用人才的優越條件,但在新形勢下也存在人才“困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指出,首先是人才分布不均衡。品牌出版單位絕大多數有從事傳統出版業,對新業態、新領域明顯不適應,普遍缺乏新媒體出版人才、跨媒體出版人才和資本運營運作人才等;其次是人才流失狀況加劇。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后,用人機制發生變化,一些人才因“高位重利”離開品牌出版單位另覓高就;第三是人才的閑置和浪費。品牌出版單位擁有一批高端人才,如果不能各盡其能,就會造成人才浪費;四是跨行業引進高端人才尚存困難。
國際化需要有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市場化運營能力的專門人才,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儲備和激勵機制仍與版企業國際化建設的需求不相適應,是出版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主要矛盾。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劉伯根提出,這一問題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人才的缺乏。具備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慣例、善于跨文化溝通、強于創新的國際化經營人才較為缺乏,而能夠開展國際資本經營的人才和數字化人才尤為缺少。二是人才受到局限,比如本土化出版已經成為中國出版進入國際主流渠道和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必然選擇,但由于對他國文化了解相對缺乏,國際交流經驗較少,所以出版企業中現有的優秀策劃選題、編輯、營銷人才在開展本土化出版時受到局限。三是機制問題。國際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場化,市場化不僅是指市場化經營,更需要市場化的薪酬和激勵來吸引人才。但就目前出版企業的人才使用機制來看,仍然缺少吸引數字化人才、資本經營人才的能力。
有人形象地把傳統出版商比喻成搬運工,意指沒有提供多少附加價值。在數字化時代,傳統出版商僅靠單一的市場紙書生存將會越來越捉襟見肘。“高層次人才缺乏,經營管理能力不夠強”是當前新聞出版改革面臨的問題之一。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孫壽山認為,要致力于培養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致力于培養新媒體數字出版高端人才,著力于培養高層次出版科研人才和出版名家、大家。出版名家、大家和優秀出版工作者必然是中堅力量中的核心,他們的數量、質量能否適應出版業繁榮發展的現實需要,將關系著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持續提升,關系著新聞出版強國奮斗目標的實現。
出版人才流失嚴重,不僅存在于民營出版企業,也存在于傳統出版甚至品牌出版社。“要造就高層次領軍人才和高素質文化人才的隊伍要求,必須認真總結人才隊伍建設的經驗,深入分析人才工作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切實增強危機感和緊迫感,解決人才隊伍建設中的軟肋和瓶頸。”李朋義說,出版社轉企改制后的人才新情況需要引起重視,員工的思維觀念還沒有完全轉變;由于多方面原因,年輕的出版人才流動很大,我們必須根據事業發展需要拓寬人才引進的渠道,配合海外發展戰略的實施,切實抓好高層次人才隊伍的建設,逐步構建多層次、多渠道、高規格人才培養體系。
影響人才流向的因素很多,其中“品牌號召力”、“薪酬績效”、“事業共同體”是決定人才流向的三大因素。北京時代華語圖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朱大平分析說,人才是企業的“命根子”,大家都捂得很緊,如果平臺不夠大氣,不能及時兌現短期績效,不能跟核心人才共享遠期利益和事業成果,極有可能導致人才逆向流動。如果中層以上骨干頻繁流失,說明公司出了問題。流失的層級越高,意味著問題越大,應該盡快進行戰略診斷,并檢討人才資源政策。一味地向外找原因,責備下屬不忠,或者譴責競爭對手不地道,是無能的表現。
“鳳飛走了,一定是巢出了問題。什么樣的巢才能留住人才?”朱大平說,企業也需要經常“體檢”,可從基層、中層、高層三個維度每月統計“員工流失率”,亮了紅燈就要高度關注。因為人才流失會引發連鎖反應,一個核心骨干離開公司帶走的不僅是公司資源,還將帶來公司口碑惡化、群體性跳槽、業績大起大落等問題。
品牌出版單位具有培養、使用人才的優越條件,但在新形勢下也存在人才“困境”。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總經理樊希安指出,首先是人才分布不均衡。品牌出版單位絕大多數有從事傳統出版業,對新業態、新領域明顯不適應,普遍缺乏新媒體出版人才、跨媒體出版人才和資本運營運作人才等;其次是人才流失狀況加劇。出版單位轉企改制后,用人機制發生變化,一些人才因“高位重利”離開品牌出版單位另覓高就;第三是人才的閑置和浪費。品牌出版單位擁有一批高端人才,如果不能各盡其能,就會造成人才浪費;四是跨行業引進高端人才尚存困難。
國際化需要有一批具有國際化視野和市場化運營能力的專門人才,而國際化人才的培養、儲備和激勵機制仍與版企業國際化建設的需求不相適應,是出版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的主要矛盾。中國出版集團公司副總裁劉伯根提出,這一問題表現在三方面,一是人才的缺乏。具備國際視野、熟悉國際慣例、善于跨文化溝通、強于創新的國際化經營人才較為缺乏,而能夠開展國際資本經營的人才和數字化人才尤為缺少。二是人才受到局限,比如本土化出版已經成為中國出版進入國際主流渠道和擴大國際影響力的必然選擇,但由于對他國文化了解相對缺乏,國際交流經驗較少,所以出版企業中現有的優秀策劃選題、編輯、營銷人才在開展本土化出版時受到局限。三是機制問題。國際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市場化,市場化不僅是指市場化經營,更需要市場化的薪酬和激勵來吸引人才。但就目前出版企業的人才使用機制來看,仍然缺少吸引數字化人才、資本經營人才的能力。
有人形象地把傳統出版商比喻成搬運工,意指沒有提供多少附加價值。在數字化時代,傳統出版商僅靠單一的市場紙書生存將會越來越捉襟見肘。“高層次人才缺乏,經營管理能力不夠強”是當前新聞出版改革面臨的問題之一。新聞出版總署副署長孫壽山認為,要致力于培養復合型經營管理人才,致力于培養新媒體數字出版高端人才,著力于培養高層次出版科研人才和出版名家、大家。出版名家、大家和優秀出版工作者必然是中堅力量中的核心,他們的數量、質量能否適應出版業繁榮發展的現實需要,將關系著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持續提升,關系著新聞出版強國奮斗目標的實現。
- 相關新聞:
- ·北印參與首屆韜奮出版人才高端論壇獲佳績 2012.11.08
- ·新聞出版總署:記者正面臨復雜的職業生態環境 2012.11.08
- ·印刷出版界名人解讀:我所認識的莫言 2012.11.08
- ·莫言再“熱” 印刷出版業反思“諾獎效應” 2012.11.08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