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我國制造業“空心化”風險增大
2012-10-10 08:48 來源:中評網 責編:王岑
- 摘要:
- 據匯豐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9月終值從8月的47.6輕微上升至47.9,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日前發布的9月中國制造業PMI為49.8%
【CPP114】訊:據匯豐發布的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PMI),9月終值從8月的47.6輕微上升至47.9,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日前發布的9月中國制造業PMI為49.8%,雖然環比回升了0.6個百分點,兩者都依然徘徊在50的“榮枯線”之下,且持續時間分別達11個月、10個月。上海證券報發表廣東技術師范學院經濟學教授張銳文章認為,導致國內制造業如此漫長下行周期的因素來自多方面,但由成本疊加和比較收益驅動的產業“空心化”發揮了重要的機理作用。
勞動力供給“劉易斯拐點”的出現以及土地資源供給彈性的縮小引起要素價格的重估,是近幾年中國要素市場呈現出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報告,從2008年至2011年,中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上漲33%,而渣打銀行日前對超過200個制造商的調查顯示,2012年前八個月中國企業工資又上升了11%。其實,勞動力并不是改變企業成本的唯一部分。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中國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累計上漲了19.6%,企業的成本壓力驟增。據海關總署對1856家企業進行的最新問卷調查,80.4%的企業勞動力成本上升,56.4%的企業匯率成本顯著上升,56%的企業原材料成本上升。財政部的最新數據也證實,今年1至8月,國有企業成本費用同比增長11.5%。
文章表示,成本的疊增與累加,形成了對制造企業利潤的無情吞噬。據不久前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中國500強發展報告》,今年制造業500強企業利潤總額同比減少13.66%,收入利潤率同比降低1.24%,平均資產利潤率同比下降1.22%。財政部發布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的數據表明,今年1至8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38萬億元,同比下降12.8%,其中中央企業同比下降9.4%,地方國有企業同比下降19.6%。工信部在最新發布的分析報告中將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調低至10%左右,并明確表示制造業潛在增長率的下行已是大勢所趨。
在需求持續低迷的市場生態下,利潤的急劇萎縮,對生產企業經營熱情構成了重大挫傷,并倒逼企業“逃離”制造業。國資委發布的央企“退房令”已兩年了,但央企退出房地產的比例卻僅30%左右,而且近期還頻現中石油、中鐵、中冶等大型央企出手拿地的身影。更令市場關注的是,武漢鋼鐵集團今年準備投入390億元用于養豬養雞等非鋼產業,上市才一年的江蘇舜天船舶有限公司在日前7.8億元公司債發行完成之后公開宣稱用將動用兩億元資金投資證券。
除成本增加驅動外,金融與房地產業和制造業之間比較收益的強烈落差,也構成了對制造企業生產動能的極大貶損和沖抵。據《2012年中國500強發展報告》,2007年至2011年間,500強中制造業的營收總額占500強總和的40%以上,而利潤總額卻只有500強總和的25%左右;同一時期,中國最大的五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總額均只有500強總和的6%左右,利潤總和卻占500強總額的32%左右。無獨有偶,過去1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產生了20%以上的利潤率,但制造行業的總體利潤率卻只有3.2%。行業間利潤差距如此懸殊,必然引誘著資本流出實業部門。
文章稱,民營企業“去制造化”的沖動比國企還要強烈。以中國制造業中小型企業最為集中的溫州為例,據溫州市官方統計,在目前高達1100億元左右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中,有70%至80%流向了房地產等領域。而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事實是,在“2011溫州市百強企業”中,上榜的40多家制造業企業無一不涉足房地產開發,其中包括康奈、奧康、報喜鳥等知名制造企業。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據央行溫州中心支行披露的數據,目前溫州地區全部民間借貸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比例較2004年劇減了90%。結果也非常殘酷:溫州昔日的1000多家打火機生產企業如今只剩下不到100家,6000多家制鞋廠商目前也只剩2000余家。
文章強調,讓人憂慮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制造企業“去工業化”,中國制造業的“空心化”程度恐怕還將加劇。這不僅是因為要素價格的繼續揚升導致企業經營成本的提高,中國制造業處于產業鏈低端從而形成了對利潤空間的約束,更由于市場秩序的錯亂和政策資源的錯配。一方面,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在可見的將來很難改變,實體經濟的價值將被繼續低估,社會資源配置將越來越多地流向所謂的快錢行業;另一方面,由于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作為支撐制造業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改革步履維艱,而在改革失去真正內在動力的前提下,制造業的生存和拓展也將更為艱難。值得特別警惕的是,隨著資金的加劇抽離,制造企業持續“失血”,制造業“空心化”的風險還在不斷增大,本應強化的研發環節投入將更為捉襟見肘,中國制造業在未來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將更顯單薄。
勞動力供給“劉易斯拐點”的出現以及土地資源供給彈性的縮小引起要素價格的重估,是近幾年中國要素市場呈現出的最主要特征之一。據國家統計局的統計報告,從2008年至2011年,中國城鎮職工平均工資上漲33%,而渣打銀行日前對超過200個制造商的調查顯示,2012年前八個月中國企業工資又上升了11%。其實,勞動力并不是改變企業成本的唯一部分。數據顯示,過去兩年中國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累計上漲了19.6%,企業的成本壓力驟增。據海關總署對1856家企業進行的最新問卷調查,80.4%的企業勞動力成本上升,56.4%的企業匯率成本顯著上升,56%的企業原材料成本上升。財政部的最新數據也證實,今年1至8月,國有企業成本費用同比增長11.5%。
文章表示,成本的疊增與累加,形成了對制造企業利潤的無情吞噬。據不久前中國企業聯合會發布《中國500強發展報告》,今年制造業500強企業利潤總額同比減少13.66%,收入利潤率同比降低1.24%,平均資產利潤率同比下降1.22%。財政部發布的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經濟運行情況的數據表明,今年1至8月,國有企業累計實現利潤總額1.38萬億元,同比下降12.8%,其中中央企業同比下降9.4%,地方國有企業同比下降19.6%。工信部在最新發布的分析報告中將今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調低至10%左右,并明確表示制造業潛在增長率的下行已是大勢所趨。
在需求持續低迷的市場生態下,利潤的急劇萎縮,對生產企業經營熱情構成了重大挫傷,并倒逼企業“逃離”制造業。國資委發布的央企“退房令”已兩年了,但央企退出房地產的比例卻僅30%左右,而且近期還頻現中石油、中鐵、中冶等大型央企出手拿地的身影。更令市場關注的是,武漢鋼鐵集團今年準備投入390億元用于養豬養雞等非鋼產業,上市才一年的江蘇舜天船舶有限公司在日前7.8億元公司債發行完成之后公開宣稱用將動用兩億元資金投資證券。
除成本增加驅動外,金融與房地產業和制造業之間比較收益的強烈落差,也構成了對制造企業生產動能的極大貶損和沖抵。據《2012年中國500強發展報告》,2007年至2011年間,500強中制造業的營收總額占500強總和的40%以上,而利潤總額卻只有500強總和的25%左右;同一時期,中國最大的五家國有商業銀行的營業收入總額均只有500強總和的6%左右,利潤總和卻占500強總額的32%左右。無獨有偶,過去10年中國房地產行業產生了20%以上的利潤率,但制造行業的總體利潤率卻只有3.2%。行業間利潤差距如此懸殊,必然引誘著資本流出實業部門。
文章稱,民營企業“去制造化”的沖動比國企還要強烈。以中國制造業中小型企業最為集中的溫州為例,據溫州市官方統計,在目前高達1100億元左右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規模中,有70%至80%流向了房地產等領域。而一個非常引人注目的事實是,在“2011溫州市百強企業”中,上榜的40多家制造業企業無一不涉足房地產開發,其中包括康奈、奧康、報喜鳥等知名制造企業。與此形成對照的是,據央行溫州中心支行披露的數據,目前溫州地區全部民間借貸資金流入實體經濟的比例較2004年劇減了90%。結果也非常殘酷:溫州昔日的1000多家打火機生產企業如今只剩下不到100家,6000多家制鞋廠商目前也只剩2000余家。
文章強調,讓人憂慮的是,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制造企業“去工業化”,中國制造業的“空心化”程度恐怕還將加劇。這不僅是因為要素價格的繼續揚升導致企業經營成本的提高,中國制造業處于產業鏈低端從而形成了對利潤空間的約束,更由于市場秩序的錯亂和政策資源的錯配。一方面,地方政府“土地財政”在可見的將來很難改變,實體經濟的價值將被繼續低估,社會資源配置將越來越多地流向所謂的快錢行業;另一方面,由于既得利益集團的阻撓,作為支撐制造業發展的財稅和金融改革步履維艱,而在改革失去真正內在動力的前提下,制造業的生存和拓展也將更為艱難。值得特別警惕的是,隨著資金的加劇抽離,制造企業持續“失血”,制造業“空心化”的風險還在不斷增大,本應強化的研發環節投入將更為捉襟見肘,中國制造業在未來國際舞臺上的競爭力將更顯單薄。
- 相關新聞:
- ·雙重因素打壓 造紙業或繼續延續頹勢 2012.10.10
- ·中國印刷包裝機械制造業的強勢崛起 2012.09.29
- ·法國9月PMI創新低 制造業持續低迷 2012.09.25
- ·關于印刷企業多元化經營戰略的思考 2012.09.25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