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夜生活再飄書香 24小時書店重返“上海灘”
2012-03-19 10:04 來源:新華網 責編:江佳
- 摘要:
- 密密麻麻的雨點擋不住讀書人的熱情,時隔近7年,“24小時書店”于15日深夜重返上海灘。
【CPP114】訊:密密麻麻的雨點擋不住讀書人的熱情,時隔近7年,“24小時書店”于15日深夜重返上海灘。在實體書店不堪經濟重負,各方紛紛欲施援手之際,位于上海“文化一條街”福州路上的大眾書局大膽重走“24小時”的經營之路,為讀者打造“永不落幕”的書店。
15日21時剛過,當上海書城等大大小小的書店關門時,這家古色古香的大眾書局內依然燈火通明,室內飄蕩著咖啡與茶交融的香氣,“24小時書店”的首場夜間書友會正在這里擺開“龍門陣”,話題是有關“上海城市的歷史變遷”,共有近60名彼此陌生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聽講座、交朋友。店內的書架兩旁也倚靠著一些讀者,他們正在翻閱建筑設計、紅酒鑒賞等分類細致的各色書籍。
一名50歲開外的書友會參與者告訴記者,清早聽到廣播新聞介紹了這家新開的“24小時書店”,因為自己家距離這里并不遠,晚上就來看個究竟。另一位女學生模樣的讀者說,自己是剛剛在附近參加完補習班,再到這家“午夜書店”來“充電”,“雖然不會在這里熬通宵,但體驗一下夜里逛書店,很值得”。
“今晚雨很大,而且不是雙休日,居然有這么多讀者捧場,超出了預期。”店長吳堅望著店里百余名愛書人,感到很欣慰。他說:“在餐廳、咖啡館文藝風勃興的今天,‘24小時書店’的生存模式將有別于多年之前,新的消費理念也許會催生年輕的書店‘夜逛族’。”
上海是中國現代出版印刷的發祥地,100多年前,中西合璧的外灘福州路一帶就是全國最大的報刊、出版物集散地之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實體書店特別是民營實體書店,經歷了從繁榮到萎縮的發展曲線。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店面不大的席殊連鎖書店就曾在上海試點24小時服務,不過好景不長,進入21世紀后未能堅持。2003年,當時已在上海擁有福州路、徐家匯、浦東新區三家店鋪的思考樂書局再度挑戰“24小時”,不過在苦撐2年后,也宣布放棄。頗為巧合的是,2005年接盤思考樂書局的大眾書局,而今又成為“24小時書店”重返上海灘的倡導者。
“開一家‘24小時書店’是不少民營書店老板的夢想,相信不少業者都在觀望,希望真正把握午夜客流的消費習慣。”上海民營鐘書書店長壽店總經理周亦明分析,“24小時書店”無疑將加大用工成本,在人工費用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書店運營之道值得好好琢磨。這位店長還坦言,在網絡購書模式日趨強勢的同時,實體書店的生存,確實要靠個性化的包裝和良好的運營來實現。
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作家趙麗宏提出,網上書店與實體書店之間,并非“你死我活”的關系,為實體書店的生存培育良好的土壤,非朝夕之功,要避免急功近利。他呼吁,除了政府施援、社會贊助外,媒體也當肩負起“推崇讀書風尚、普及書店文化”的重任。
“書店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風景線,更是‘文化底線’。”巴金之女李小林今年早些時候接受記者采訪時強烈建議啟動實體書店“拯救計劃”。她說:“書店不僅僅是買賣圖書的場所,更代表了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生活方式,它是精神家園和文化航標。”
15日21時剛過,當上海書城等大大小小的書店關門時,這家古色古香的大眾書局內依然燈火通明,室內飄蕩著咖啡與茶交融的香氣,“24小時書店”的首場夜間書友會正在這里擺開“龍門陣”,話題是有關“上海城市的歷史變遷”,共有近60名彼此陌生的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聽講座、交朋友。店內的書架兩旁也倚靠著一些讀者,他們正在翻閱建筑設計、紅酒鑒賞等分類細致的各色書籍。
一名50歲開外的書友會參與者告訴記者,清早聽到廣播新聞介紹了這家新開的“24小時書店”,因為自己家距離這里并不遠,晚上就來看個究竟。另一位女學生模樣的讀者說,自己是剛剛在附近參加完補習班,再到這家“午夜書店”來“充電”,“雖然不會在這里熬通宵,但體驗一下夜里逛書店,很值得”。
“今晚雨很大,而且不是雙休日,居然有這么多讀者捧場,超出了預期。”店長吳堅望著店里百余名愛書人,感到很欣慰。他說:“在餐廳、咖啡館文藝風勃興的今天,‘24小時書店’的生存模式將有別于多年之前,新的消費理念也許會催生年輕的書店‘夜逛族’。”
上海是中國現代出版印刷的發祥地,100多年前,中西合璧的外灘福州路一帶就是全國最大的報刊、出版物集散地之一。改革開放30多年來,實體書店特別是民營實體書店,經歷了從繁榮到萎縮的發展曲線。其實,早在上世紀90年代店面不大的席殊連鎖書店就曾在上海試點24小時服務,不過好景不長,進入21世紀后未能堅持。2003年,當時已在上海擁有福州路、徐家匯、浦東新區三家店鋪的思考樂書局再度挑戰“24小時”,不過在苦撐2年后,也宣布放棄。頗為巧合的是,2005年接盤思考樂書局的大眾書局,而今又成為“24小時書店”重返上海灘的倡導者。
“開一家‘24小時書店’是不少民營書店老板的夢想,相信不少業者都在觀望,希望真正把握午夜客流的消費習慣。”上海民營鐘書書店長壽店總經理周亦明分析,“24小時書店”無疑將加大用工成本,在人工費用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書店運營之道值得好好琢磨。這位店長還坦言,在網絡購書模式日趨強勢的同時,實體書店的生存,確實要靠個性化的包裝和良好的運營來實現。
在前不久舉行的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作家趙麗宏提出,網上書店與實體書店之間,并非“你死我活”的關系,為實體書店的生存培育良好的土壤,非朝夕之功,要避免急功近利。他呼吁,除了政府施援、社會贊助外,媒體也當肩負起“推崇讀書風尚、普及書店文化”的重任。
“書店不僅僅是一座城市的文化風景線,更是‘文化底線’。”巴金之女李小林今年早些時候接受記者采訪時強烈建議啟動實體書店“拯救計劃”。她說:“書店不僅僅是買賣圖書的場所,更代表了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生活方式,它是精神家園和文化航標。”
- 相關新聞:
- ·上海實體書店申報政府資金扶持15日截止 2012.03.16
- ·紙質圖書已窮途末路? 2012.03.15
- ·印度圖書銷售激增 引來海外書業筑巢 2012.03.14
- ·兩會時評:振興實體書店需要“扶”“轉”并舉 2012.03.12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