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實體書店為何坦然面對“電子閱讀”
2012-02-28 09:55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責編:江佳
- 摘要:
- 根據德國書商協會報告顯示,德國從2004年至2010年間的圖書銷售穩步增長,銷售額從92億歐元增長至97億歐元,其中,實體書店始終牢牢把握最主要的銷售市場地位,銷售額為49.2億歐元,占50.6%。與此同時,德國的書業同樣面臨和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書業需要面對的相同問題:如何應對新興的“電子閱讀”的沖擊?
【CPP114】訊:根據德國書商協會報告顯示,德國從2004年至2010年間的圖書銷售穩步增長,銷售額從92億歐元增長至97億歐元,其中,實體書店始終牢牢把握最主要的銷售市場地位,銷售額為49.2億歐元,占50.6%。與此同時,德國的書業同樣面臨和中國乃至世界各國書業需要面對的相同問題:如何應對新興的“電子閱讀”的沖擊?
與國內傳統書業“談電色變”不同,德國實體出版業和傳統書店面對電子出版比較坦然,他們基本上持謹慎歡迎姿態,更強調共存,而非競爭,并稱“傳統出版與電子書應形成互補”。
根據《德國之聲》去年的一個調查顯示,約30%的德國出版社已經把他們的新書電子化,但與此同時,他們預計電子閱讀帶來的收益不會超過他們實際營業額的1.8%,他們的讀者中只有1/3了解“電子閱讀”的概念,而這些人中又只有1/8的人最終會選擇購買和下載電子書。所以,與電子閱讀已經漸成時尚的中國(至少大城市)相比,德國人無論是出版方還是讀者均顯得比較保守。
這一方面是基于現實考慮:雖然電子閱讀在技術上比較成熟,但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比如,一些法規的確定,如電子閱讀的增值稅問題、定價問題、同蘋果或亞馬遜等跨國電子終端提供者的權責利劃分等問題。在法律和規則方面沒有確定下成熟的經驗前,德國人是難以全盤接受的。
另一方面,或許應從德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社會價值取向上找原因。德國是個較保守和文化價值觀念傳統的國家,在民眾和社會主流的概念里,像iPad和Kindle這樣的電子閱讀器已經模糊甚至打破了“書”與“顯示器”的界限,前者代表著傳統和知識,后者則像一個色彩斑斕的動態世界。如果未來電子書(包括語音書)朝著更立體的多媒體方向發展,肯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電子閱讀,但人們不會因此放棄實體書。真正符合傳統閱讀理念的出版物仍然會繼續以實體書形式堅守甚至穩步增長下去。這就是“共存,而非競爭”。
從這個角度反觀中國的出版業面對電子閱讀的現狀,也許應有啟發。國內現在很多方面過于追求時尚,特別是年輕人受日韓影響,眼觀耳聽的各個方面都在數碼化,閱讀群體被電子和網絡出版分流明顯,但任何時候人群都有劃分,即使在同一人群中也往往并存著不同的閱讀習慣,可以形成互補。所以,在目前的環境下,國內出版業的著重點應在于促進兩者的共存互助發展,而非強調兩者的對立和競爭(競爭應存在于同產業的不同經營實體之間,而非同產業的不同類別之間),這需要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有所作為。以最近國內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緊張為例,如果能放開方方面面的壟斷,把民間出版、印刷、發行包括稅收在內各個環節的限制和成本降低,相信很多實體書店還會生存下去。
當然,從根本上來講,傳統書業要繼續發展,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經濟問題,在骨子里是一個文化問題,需要成熟、沉穩和崇尚傳統的國民性格,但這是一條漫長的發展道路。或許這就是今天強調文化對于中國的意義所在。
與國內傳統書業“談電色變”不同,德國實體出版業和傳統書店面對電子出版比較坦然,他們基本上持謹慎歡迎姿態,更強調共存,而非競爭,并稱“傳統出版與電子書應形成互補”。
根據《德國之聲》去年的一個調查顯示,約30%的德國出版社已經把他們的新書電子化,但與此同時,他們預計電子閱讀帶來的收益不會超過他們實際營業額的1.8%,他們的讀者中只有1/3了解“電子閱讀”的概念,而這些人中又只有1/8的人最終會選擇購買和下載電子書。所以,與電子閱讀已經漸成時尚的中國(至少大城市)相比,德國人無論是出版方還是讀者均顯得比較保守。
這一方面是基于現實考慮:雖然電子閱讀在技術上比較成熟,但還有許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比如,一些法規的確定,如電子閱讀的增值稅問題、定價問題、同蘋果或亞馬遜等跨國電子終端提供者的權責利劃分等問題。在法律和規則方面沒有確定下成熟的經驗前,德國人是難以全盤接受的。
另一方面,或許應從德國人的民族性格和社會價值取向上找原因。德國是個較保守和文化價值觀念傳統的國家,在民眾和社會主流的概念里,像iPad和Kindle這樣的電子閱讀器已經模糊甚至打破了“書”與“顯示器”的界限,前者代表著傳統和知識,后者則像一個色彩斑斕的動態世界。如果未來電子書(包括語音書)朝著更立體的多媒體方向發展,肯定會吸引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電子閱讀,但人們不會因此放棄實體書。真正符合傳統閱讀理念的出版物仍然會繼續以實體書形式堅守甚至穩步增長下去。這就是“共存,而非競爭”。
從這個角度反觀中國的出版業面對電子閱讀的現狀,也許應有啟發。國內現在很多方面過于追求時尚,特別是年輕人受日韓影響,眼觀耳聽的各個方面都在數碼化,閱讀群體被電子和網絡出版分流明顯,但任何時候人群都有劃分,即使在同一人群中也往往并存著不同的閱讀習慣,可以形成互補。所以,在目前的環境下,國內出版業的著重點應在于促進兩者的共存互助發展,而非強調兩者的對立和競爭(競爭應存在于同產業的不同經營實體之間,而非同產業的不同類別之間),這需要國家在宏觀政策層面有所作為。以最近國內實體書店的生存現狀緊張為例,如果能放開方方面面的壟斷,把民間出版、印刷、發行包括稅收在內各個環節的限制和成本降低,相信很多實體書店還會生存下去。
當然,從根本上來講,傳統書業要繼續發展,不是技術問題,也不是經濟問題,在骨子里是一個文化問題,需要成熟、沉穩和崇尚傳統的國民性格,但這是一條漫長的發展道路。或許這就是今天強調文化對于中國的意義所在。
- 相關新聞:
- ·杭州擬安排每年300萬元 專項扶持民營書店發展 2012.02.22
- ·頻頻關停 實體書店“賣文化”自救? 2012.02.22
- ·電商價格戰出新招 實體書店不拼價格拼服務 2012.02.21
- ·亞馬遜走向線下欲開實體店:強化與消費者關系 2012.02.10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