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書”破解圖書品牌終結困局
2011-11-28 09:17 來源:中華讀書網 責編:王岑
- 摘要:
- 11月初,安妮寶貝主編的《大方》宣布停刊。一本文藝讀物的遠去固然讓人唏噓,但回頭看看近年來的雜志書熱潮
解決圖書品牌終結?
安波舜向記者表示,雜志書并不賺錢,以已經成為雜志的《最小說》為例,“定價是12塊錢,不但很厚,而且還有增刊,發行量很大,接近40萬,但是印得越多成本越高,一本雜志才賺幾毛錢,如果把編輯和經營管理費減去,根本就不賺錢,只能說是維持在微利狀況。”
但是,在安波舜看來,《最小說》是成功的,原因在于其目標市場從一開始就非常明確,“針對的就是初高中學生和一部分大學生。成年人走入社會了,要看文學可以上網,可以去看電子雜志,但是孩子們不是,孩子們上網主要靠手機,所以雜志還是有一定市場的。我們做的就是一本讓孩子放在書包里帶著去上學的雜志。”孩子們在學校里接觸網絡不方便,這一點在短期內不會改變,因此安波舜認為這個市場會長久,而更加重要的是,青春期的孩子們需要身份認同,“每一代人都要自己的身份認同,有些人穿耳洞、紋身,其實是一種表達。成年人買雜志是自己看,而有的時候,孩子們買雜志是給別人看”。
當《最小說》成為孩子們的一種身份標識,為出版社帶來的就絕不僅僅是發行收入了。安波舜說:“有了這個雜志,大量的年輕作者就可以在這里亮相,然后就會發行單行本圖書。”《最小說》中推出的作者,單行本銷量幾十萬的比比皆是,如果是郭敬明的新書,銷量上百萬更不算新聞,“這跟我們的雜志大有關系。雜志其實是推動圖書出版的,是一個培養和推出新作者的窗口和平臺。”
對于甄煜飛來說,進入雜志書市場的原因是原創文學市場的生態惡化,“現在寫作門檻太低,圖書公司又多,導致作品良莠不齊的狀況很嚴重;谶@些因素,近幾年我們推出新作者的難度加大,再加上電子閱讀平臺的出現,導致大量原創文學讀者流失。”在這種情況下,聚石文華選擇了雜志書,“首先,雜志書的定價很低,對于我們的目標讀者群來說,消費起來是沒有負擔的。其次,雜志書的主編和主打作者對讀者是有吸引力的,像《私》的主編九夜茴,作者韓寒、桐華等都是國內的一線作家,通過雜志書可以把他們的讀者匯聚到一起,通過刊登他們風格強烈的作品,逐步積累人氣,達到品牌不斷加強的效果。”另外,雜志書還有著更加獨特的優勢,甄煜飛表示:“因為雜志書和讀者的互動性強,面向準確的目標讀者群,因此讀者在閱讀雜志書的時候有一種強烈的帶入感和歸屬感,里面會講他們的故事,甚至會發表他們自己的作品。這些都很有利于吸引和維護一個讀者群。”甄煜飛并不諱言,“我們是用雜志書替我們開辟市場,這是一種很有效的營銷手段。”
在市場競爭激烈,閱讀格局面臨巨變的時刻,每個作者和出版公司都想做出自己的品牌,在安波舜和甄煜飛眼中,雜志書正是構建品牌的最好方式。
為什么出版界在品牌塑造的問題上,向雜志書這一方式尋找答案?磨鐵旗下文治Lab創始人,雜志書《知日》主編蘇靜認為,要從暢銷書說起:“做了這些年出版,我發現就算你做出了再成功的暢銷書,也沒辦法保證你的第二本書也暢銷,這就是‘第二部’作品綜合癥。”
喬布斯當年投資的Pixar動畫公司,連年虧損后,終于迎來石破天驚的《玩具總動員》,一舉創出票房奇跡,但如何發現和再創造像《玩具總動員》一樣暢銷的下一部電影,沒有人知道答案。蘇靜說:“這種情況會深深困擾我這種做產品出身的人。如果要持續暢銷,你當然可以做升級換代,就像凱美瑞一樣,一代一代升級。放到圖書行業來講,就是《明朝那些事兒》從一出到九,但是再往后走,你會發現即使是《明朝那些事兒》也總要有個終結。”
蘇靜認為,解決圖書品牌終結的辦法之一,就是圖書的媒體化。
圖書媒體化?
“圖書行業面臨變局,”蘇靜表示,實體書店在今年已經出現了拐點,“往年我們看到卓越、當當和實體店的銷售額都在增長,如果我們加大在實體店的推廣力度,也會取得不錯的成績,但是今年沒有用——無論是增加投入,還是再給渠道政策,我們的產品在實體店的銷售增速就是減緩,這說明大環境變了,拐點已經到來。”面臨巨變,磨鐵應該怎么做呢?蘇靜認為,磨鐵當然還是可以去吃別人的份額,還是可以做大,但也可以通過一些別的途徑來穩住自己的營收。
在蘇靜看來,《知日》也許就意味著一種新的可能。這本雜志書將日本的創意、設計、動漫、時尚等碎片化的信息集中起來,銷量為3萬冊。蘇靜說:“算上稿費、設計費等內容成本,再加上印刷和發行費用,當然還要保證我們拿到的是質量較高的稿件,賣到3萬冊可以盈虧平衡。”3萬冊的銷量在每年推出上千本新書的磨鐵實在不起眼,但蘇靜認為,《知日》承載的絕不是“暢銷”的使命。
- 相關新聞:
- ·熱議:稅收“減負”圖書零售業將進一步轉型 2011.11.24
- ·中華商務引進德國柯爾布斯精裝圖書聯動線 2011.11.22
- ·四川25種圖書版權首次輸出阿拉伯國家 2011.11.21
- ·淺談電子書時代的紙質圖書發展潛力 2011.11.18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