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前]印前設備:激光照排打開報業數字化大門
2005-11-16 08:29 來源:慧聰網 責編:ge yan
對于西方報紙來說,這個數字化過程來得比較自然而簡單,因為它們使用的是拼音文字。但對漢字來說,卻面臨著一個個瓶頸問題。不解決它們,不僅關系到能否用計算機處理漢字,也關系到中華民族能否進入信息時代。 幸運的是,五筆字型、拼音碼、自然碼等漢字編碼技術以及OCR、語音輸入、筆輸入等技術使漢字輸入問題不再是攔路虎,而王選教授發明的漢字信息壓縮技術,則成功將復雜的漢字字形在計算機里以經濟的空間存貯而以高質量輸出。當古老的漢字面對現代化計算機可以進出自如時。中文報紙也就自然而然走上了數字化道路。過去在紙上存在的信息變成了“比特”,在生產的各個環節流動;過去堆積如山的報紙被保存在一張張磁盤或光盤中,可以很容易地用各種方式進行信息的檢索;而當電子報紙出現時,這些“比特”又可直接變成受眾可以閱讀的形式。
而最值得我們記住的是,我國的激光照排技術之所以能緊跟世界潮流不斷發展,穩穩地占領國內市場,甚至可以在與國外同類技術的競 爭中一比高低,有一個不可缺少的的前提條件,這就是,它趕上了改革開放的大好時光。沒有改革開放,我國的科技人員就難以有開闊的視野,也就難以緊跟世界步伐。而更重要的是,沒有改革開放,那么,即使激光照排技術在科研所里研究得再完美,也不可能轉化為真正的產品,不可能帶來一場從“鉛與火”到“光與電”的革命。
1991年,光盤存儲、遠程傳版、局域網絡等系統在《科技日報》投入使用。這表明,激光照排技術帶 動了計算機技術在報社其它環節的應用。
1992年,彩色激光照排系統出現,與傳統的電子分色系統相比,它具有彩色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等優勢!栋拈T日報》首先采用了這一技術。1992年1月21日,《澳門日報》刊登了鄧小平南巡的照片,便是利用北大方正的彩色照排技術制作的,而這一天的《澳門日報》也是世界上第一張不用電子分色印刷的彩報。之后,一場“彩色”革命席卷神州。
1993年,方正93系統和華光VI型系統問世,標志著中國的激光照排技術走上了與國際接軌的道路。
1993年,青島晚報社采用了新聞采編系統,實現了編輯部工作全程的計算機化。
而到目前,已有數十家報社建設起了自己的內部網絡,實現了無紙化工作。
1995年,方正集團推出了新一代的RIP--PSPNT。RIP,即柵格圖像處理器,是激光照排技術中的一項核心技術。方正集團自八十年代中期開發出成熟的RIP后,不斷創新。從TC-88到TC-91,從TC-93到PSPNT,每一次,都向國際先進水平邁進一步,也向國際化標準靠攏一步。TC93已經完全符合國際標準。而PSPNT的速度是它的上一代的5-10倍。
另一方面,1995年,由北京大學李新章教授為首的課題組研制成功的第五代激光照排系統,為我們展示了激光照排技術的另一個前景,即在整個系統中省去目前的第四代照排機,直接用計算機制版, 可以想象,一旦這一技術進入實用階段,經濟效益是十分可觀的。
激光照排技術在報社或出版社的應用,對新聞出版從業人員提出了挑戰。盡管我們有過一個中國特色的“初級階段”,即由專門的工人進行計算機錄入與排版工作,但很快,編輯記者們發現,如果不會電腦,就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于是他們成為了換筆的先鋒之一。新聞出版的教育單位也適時地增加了相關環節的教學。1991年初,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便開始籌建我國新聞院 系中第一個激光照排實驗室。1993年,該院率先在同類院系中開設激光照排課程,使學生掌握計算機錄入、排版等基本操作。隨著形勢的發展,他們又增加了網絡傳播技術等內容。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武漢大學新聞學院等一些新聞院系也開設了類似課程。掌握一定的計算機技術成為了對新聞出版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
當我們回顧我國報社采用激光照排技術的過程時,首先會看到它在生產環節所產生的巨大效益:
激光照排技術將生產第一線的撿字工人、排版工人從鉛污染及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了出來;
激光照排技術也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成倍增長;
激光照排技術大大豐富了報紙的編排手段,使編輯不再常常感嘆設計出來的版面實現不了;
激光照排技術提高了報紙的時效性和信息量,也為90年代國內報紙的 擴版潮提供了技術保障;
激光照排技術還造就了北大方正和華光集團等一批企業,使它們在將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進程中充當了闖將。
但激光照排技術帶來的不僅僅是這些。如前文所說,從更長遠的角度看,激光照排技術使報紙走向了數字化。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