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前]色彩技術基礎及理論:怎樣認識色彩
2005-09-19 00:00 來源:中華印刷包裝網 責編:ge yan
色彩是怎么形成的,自古以來就受到人們的注意,從1930年代開始,以色彩為研究對象的色彩科學即成為一門新興的應用科技,受到科技界及工業界的重視。在我們生活的周邊環境中,色彩幾乎無所不在的圍繞著你,色彩與每個人都發生了極為密切的關系,舉凡食、衣、住、行、育、樂等方面;而色彩對于每個人的情緒、情感、個性亦有深入的影響。那么什么是色彩呢?色彩是怎樣產生的?又物體受到光刺激后如何形成色彩呢?形成色彩的基本要件為何?一般人對于諸如此等問題想必是相當模糊,其原因在于人們對于色彩的知識較為貧乏,而且色彩技術領域包括數學、物理、化學、生理及心理等科學的知識,所以為了建立讀者正確的色彩技術基本概念,將于往后的文章中予一一闡述,介紹有關色彩技術觀念及知識。
色彩的感覺是一種錯綜的復雜的過程,根據科學上的解釋及定義——色彩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因為光源照射到物體后,其透(或反)射的光再刺激肉眼以產生色彩的感覺,所以色彩的形成不僅是與光的刺激有關,也與肉眼的視覺器官有關。針對上述解釋及定義的說明,我們可以很清楚的了解色彩形成的基本要件:1.光源(light;source),2.物體(object;attenuator),3.觀看者(viewer;observer),為色彩形成的基本要素。既然色彩是肉眼的視網膜受光刺激所引發的現象,所以光對于色彩的形成就扮演著關鍵性的角色。
然而光是什么呢?光是一種電磁波,因為光具有反射、干涉、偏振等波的特性,而且光與物體作用的光吸收現象,它又是一種帶有能量的光量子,所以光兼具有波動及量子的物理特性。光的物理特性由光的波洚及能量來決定——光的波長決定光的顏色;光的能量決定光的強度。由于電磁波的范圍相當大,其包含宇宙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微波等,但是真正能夠在人眼的視覺系統上產生色彩感覺的電磁波是可見光波,其波長范圍大約在380nm到780nm,在這段可見光譜中,不同波長的電磁波則產生不同的色彩感覺。
一般的光源是由不同波長的單色光所混合而成的復色光,所謂的“單色光”是指白光或太陽光經三菱鏡折射所分離出光譜色光——紅、橙、黃、綠、藍、靛、紫等七個顏色,因為這種被分解的色光,即使再一次通過三菱鏡也不會再分解為其他的色光,所以將這種不能再分解的色光叫做單色光;而由“單色光”所混合的光稱為“復色光”。自然界中的太陽光及人工制造的日光燈等所發出的光都復色光。
對于光的本質有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們將進一步的探討光照射到物體所產生色彩的效應及作用。自然界的物體可以區分為兩類:
1. 發光體——是指能向周圍空間輻射光的物體,亦稱為光源。
2. 非發光體——是指自然界中發光體以外的所有物質。
非發光體只有地光源照射下才能顯現出色彩,所以沒有光,就看不到物體的顏色,也就沒有色彩感覺。不同的物體因為其分子及原子結構不同,因此,當入射光照射在物體上時,某一波長的入射光與物體本身的特性相符時,物體就吸收此一波長的入射光,而將剩余的色光反射出來,顯現出物體的色彩,所以物體表面形成色彩的原因在于物體對于光的選擇性吸收與反射的結果。人們所看到的物體顏色是光與物作用后,所反射或透射的色光。另外物體吸收與物體本身的特性相符的波長入射光,會使得物體的電子能階跳運至高能級的軌道上,這種現象稱為光吸收;而因為電子能階跳運至位于高能級的軌道上時是較不穩定的,所以電子隨后又回到原來穩定的軌道上,并將吸收的光幅射能以熱的形式釋放出來,或部分以光幅射能形式釋放出來。
所以物體呈現什么顏色,與該物體對可見光中各波長單色光的選擇性吸性有關,而物體對可見光中各波長單色光的選擇性吸收則取決于物體本身的物理性質及化學結構。光是人眼感受到色彩的唯一原因;物體的顏色是物體本身對光刺激所擁有的特性。最后,我們可以得到以下的結論——“自然界的物質本身可以說是無色的,因為物體本身對于光源中不同波長的色光,產生光波的選擇性吸收,才決定物體本身的顏色。故無光則無色,是光源賦予自然界多彩多姿的繽紛色彩;光源是色彩顯現的第一要件,光源的變化對于色彩的顯現具有絕對性的影響!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