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來點亮書店那盞燈
2011-07-22 08:49 來源:中國網 責編:陳伊超
- 摘要:
- 電影中的2012世界末日雖屬笑談,但在全球的實體書店看來,這一天的到來頗具現實可能,畢竟那頻頻出現于眼前的網絡書城和數字出版,已經成為實體書店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們正以咄咄逼人的神態、無比犀利的招數將實體書店逼至角落。就在這個盛夏,北京人文學術書店“風入松”宣布停業;復旦大學的老字號書店“慶云書店”成了“慶云單衣”……如果再往前推移,還能看到杭州大廈“光合作用”書店的關門,藍獅子時尚書屋的每年虧損20余萬,美國博德斯公司的瀕臨破產,巴諾書店的華爾街股票貶值……
【CPP114】訊:電影中的2012世界末日雖屬笑談,但在全球的實體書店看來,這一天的到來頗具現實可能,畢竟那頻頻出現于眼前的網絡書城和數字出版,已經成為實體書店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們正以咄咄逼人的神態、無比犀利的招數將實體書店逼至角落。就在這個盛夏,北京人文學術書店“風入松”宣布停業;復旦大學的老字號書店“慶云書店”成了“慶云單衣”……如果再往前推移,還能看到杭州大廈“光合作用”書店的關門,藍獅子時尚書屋的每年虧損20余萬,美國博德斯公司的瀕臨破產,巴諾書店的華爾街股票貶值……
所以,我們趁著這書業時代變遷的節點,擷取全省數家民營書店、外資書店的生存狀況,以此為樣本,來展現、厘清當下紛擾的書市,為在書店發展歷史上留下一枚小小印跡。
困:下一個倒下的是誰
2011年的夏天,復旦大學南區生活街上的老字號――“慶云書店”在一夜間更換了經營思路,以往的卷卷書冊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五顏六色的外單服飾。招牌沒變、店員沒動,滿屋書香卻被取代了。
與“慶云書店”命運相似,短短幾個月,復旦大學周遭的四五家小書店不是關門大吉,就是面積縮水。4年前,復旦大學附近有30余家小書店,如今銳減了三分之二。“羅素書店”、“開明書店”、“企鵝書店”……這些曾經是學子、教授、文人流連之地的校園書店,都早已成為鏡中月,水中花。
與此同時,北京知名人文社科書店“風入松”書店在其歇業整頓了一個月后,在微博上第二次傳出關門倒閉的消息。“隨著周邊商鋪價格的上漲,風入松書店目前所在地的房租價格已經達到每月5萬元的水平,我們實在有些不堪重負了,只好忍痛決定另搬他處。”“風入松”書店董事長王洪彬解釋道,“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倒閉了,換個更好的場地,在經營學術精品書屋的同時,發展文化創意項目,"風入松"一定能成功實現二次創業!”
王洪彬沒有料到,這次停業會在業內掀起如此軒然大波,但有關實體書店的生存問題,其實早已暗流涌動。據相關數據統計,將近5成的民營書店在過去10年里倒閉,僅2007年到2009年,民營書店就減少了1萬多家。且自2009年開始,民營書店的倒閉潮更是以一種令人沮喪的速度在全球蔓延。杭州曉風書屋總經理朱鈺芳更是坦言日子不好過,“2010年直到10月份,才賺足了幾家店面的租金。”
我們再來看看國外的情況,美國第二大書商博德斯集團于今年2月宣布破產保護;英國著名的水石書店宣布2009至2010財年利潤同比下滑了70%,降至280萬英鎊,他們在這一財年中還經歷了圖書集中訂貨系統出現故障、削減650名員工等一系列問題,備受打擊;巴諾書店則在2010年的前3個月中損失了3200萬美元,旗下傳統連鎖書店銷售額下滑了3%。
但不管如何,類似王洪彬這般大痛后的閉關思索確實是實體書店目前所需要的。面對因為實體書店數量不斷減少,國內圖書出版品種總量不斷增加所造成的銷售網點減少且分配不均的情況,相關政府部門都在思考。“這是不是一種健康的業態?一個產業怎么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繁榮?國民閱讀又怎么可能在這種狀態下提升?”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民營書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鮑紅在《民營書店批量死亡的背后》一文中如是發問。
難:有幾座大山壓在身
美國作家劉易斯?布茲比說:“我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書店――隨便哪一家書店,我總是充滿一種靜靜的興奮。”書店在他眼中,不像那些大量出售手紙或辣椒醬的大賣場;也迥異于銷售花哨名牌服裝或飾物的豪華商鋪;更不是一天勞作后回家順道買上半打啤酒、一盒香煙或冰淇淋的便利店。“書店,是供人流連的地方。”這種觀念,是大多數民營書店老板的真實想法。“書店是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我把書店當成自己的家在經營,如果有一天我守不住這個夢想,那也只能退出了。”杭州楓林晚書屋老板朱升華認為,“單純為了守住自己的實體書店夢想是守不住的,只有創新才能實現自己的百年書店的夢想。”朱升華分析道。
照此分析,一直困擾著業內人士的書店經營難這一問題也就不難解釋了。試想,當經常埋頭研究店內設計如何更美,卻對如何拓展圖書傳統營銷模式等一籌莫展的民營書店老板們碰到已經將圖書的文化屬性剝離,借用便捷的流通體系和網絡點對點服務方式把圖書剩余的商品屬性玩得爐火純青的各大網絡書城,民營書店的結局顯而易見:只有呼嗚哀哉!
而在龐大的風投資金支持下,網絡書城也樂得賦予圖書這一低成本的商品以巨大的折扣空間。這些,都是民營書店所無法比擬的。也因此,讀者逛實體書店、翻紙質書,而后記下書名,再到網絡書城統一下訂單的做法“流行”了起來,愛書之人也不例外。以至于踏進書店的人不在少數,掏錢買單的人寥寥無幾,書店甚至淪為“歇腳”或是“孵空調”的地方。
所以,我們趁著這書業時代變遷的節點,擷取全省數家民營書店、外資書店的生存狀況,以此為樣本,來展現、厘清當下紛擾的書市,為在書店發展歷史上留下一枚小小印跡。
困:下一個倒下的是誰
2011年的夏天,復旦大學南區生活街上的老字號――“慶云書店”在一夜間更換了經營思路,以往的卷卷書冊全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五顏六色的外單服飾。招牌沒變、店員沒動,滿屋書香卻被取代了。
與“慶云書店”命運相似,短短幾個月,復旦大學周遭的四五家小書店不是關門大吉,就是面積縮水。4年前,復旦大學附近有30余家小書店,如今銳減了三分之二。“羅素書店”、“開明書店”、“企鵝書店”……這些曾經是學子、教授、文人流連之地的校園書店,都早已成為鏡中月,水中花。
與此同時,北京知名人文社科書店“風入松”書店在其歇業整頓了一個月后,在微博上第二次傳出關門倒閉的消息。“隨著周邊商鋪價格的上漲,風入松書店目前所在地的房租價格已經達到每月5萬元的水平,我們實在有些不堪重負了,只好忍痛決定另搬他處。”“風入松”書店董事長王洪彬解釋道,“這絕不意味著我們倒閉了,換個更好的場地,在經營學術精品書屋的同時,發展文化創意項目,"風入松"一定能成功實現二次創業!”
王洪彬沒有料到,這次停業會在業內掀起如此軒然大波,但有關實體書店的生存問題,其實早已暗流涌動。據相關數據統計,將近5成的民營書店在過去10年里倒閉,僅2007年到2009年,民營書店就減少了1萬多家。且自2009年開始,民營書店的倒閉潮更是以一種令人沮喪的速度在全球蔓延。杭州曉風書屋總經理朱鈺芳更是坦言日子不好過,“2010年直到10月份,才賺足了幾家店面的租金。”
我們再來看看國外的情況,美國第二大書商博德斯集團于今年2月宣布破產保護;英國著名的水石書店宣布2009至2010財年利潤同比下滑了70%,降至280萬英鎊,他們在這一財年中還經歷了圖書集中訂貨系統出現故障、削減650名員工等一系列問題,備受打擊;巴諾書店則在2010年的前3個月中損失了3200萬美元,旗下傳統連鎖書店銷售額下滑了3%。
但不管如何,類似王洪彬這般大痛后的閉關思索確實是實體書店目前所需要的。面對因為實體書店數量不斷減少,國內圖書出版品種總量不斷增加所造成的銷售網點減少且分配不均的情況,相關政府部門都在思考。“這是不是一種健康的業態?一個產業怎么可能在這種情況下繁榮?國民閱讀又怎么可能在這種狀態下提升?”中國出版科學研究所民營書業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鮑紅在《民營書店批量死亡的背后》一文中如是發問。
難:有幾座大山壓在身
美國作家劉易斯?布茲比說:“我開門的第一件事就是去書店――隨便哪一家書店,我總是充滿一種靜靜的興奮。”書店在他眼中,不像那些大量出售手紙或辣椒醬的大賣場;也迥異于銷售花哨名牌服裝或飾物的豪華商鋪;更不是一天勞作后回家順道買上半打啤酒、一盒香煙或冰淇淋的便利店。“書店,是供人流連的地方。”這種觀念,是大多數民營書店老板的真實想法。“書店是讀書人的精神家園,我把書店當成自己的家在經營,如果有一天我守不住這個夢想,那也只能退出了。”杭州楓林晚書屋老板朱升華認為,“單純為了守住自己的實體書店夢想是守不住的,只有創新才能實現自己的百年書店的夢想。”朱升華分析道。
照此分析,一直困擾著業內人士的書店經營難這一問題也就不難解釋了。試想,當經常埋頭研究店內設計如何更美,卻對如何拓展圖書傳統營銷模式等一籌莫展的民營書店老板們碰到已經將圖書的文化屬性剝離,借用便捷的流通體系和網絡點對點服務方式把圖書剩余的商品屬性玩得爐火純青的各大網絡書城,民營書店的結局顯而易見:只有呼嗚哀哉!
而在龐大的風投資金支持下,網絡書城也樂得賦予圖書這一低成本的商品以巨大的折扣空間。這些,都是民營書店所無法比擬的。也因此,讀者逛實體書店、翻紙質書,而后記下書名,再到網絡書城統一下訂單的做法“流行”了起來,愛書之人也不例外。以至于踏進書店的人不在少數,掏錢買單的人寥寥無幾,書店甚至淪為“歇腳”或是“孵空調”的地方。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