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體書店“風”往哪吹?
2011-07-14 09:05 來源:出版商務周報 責編:陳伊超
- 摘要:
- 伴著一紙聲明,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風入松書店搬離了北大南門區,書店董事長王洪彬表示:“由于租金、人力、網絡經銷商的價格沖擊,書店不得已做出了搬遷的決定。”由此,這家承載了太多人記憶的書店被認為走上了倒閉之路。
【CPP114】訊:伴著一紙聲明,京城著名的文化地標——風入松書店搬離了北大南門區,書店董事長王洪彬表示:“由于租金、人力、網絡經銷商的價格沖擊,書店不得已做出了搬遷的決定。”由此,這家承載了太多人記憶的書店被認為走上了倒閉之路。
事實上,這已不是風入松書店第一次被傳關門了,早在2009年,風入松書店就被傳“倒閉”。但這似乎不能怪讀者,近幾年,實體書店倒閉之聲不絕于耳,從第三極書局的轟然倒下,到季風書店連關三店,實體書店的經營困難已是大多數業內外人士的共識。
經營困難不得不搬
王洪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目前,風入松書店的房租價格已達到5萬元/月,加之人力成本、店面維護、圖書損耗等相關費用,風入松書店的單平方效益貢獻率少得可憐。“各方面的費用加起來,只有以八個百分點的差價把書賣出去,才能基本實現保本。”網上書店低價競爭的營銷策略,為之所累也是必然之中。
同時,王洪彬也強調,書店當初開在高校周圍,借助已有的閱讀氛圍和營銷客戶群,在教輔圖書方面還是有利可圖的,可在轉企改制后,介入圖書館配業務的出版社直接拿走了原本是其利潤回報點的教輔圖書,日子難過似乎也成了自然之勢。
除此之外,風入松書店尚有一部分應回賬款未能及時償還給出版商,盡管目前也籌到了一些錢,但對于風入松書店來說,一大部分不能盡快回籠的應收賬款也成為其積重難返的原因之一。
面對經營上的困難,王洪彬說:“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倒閉了,我們的理念、品牌、影響、人才等尚未消失,換個更好的場地,在經營學術精品書屋的同時,發展文化創意項目,風入松(書店)一定能成功實現二次創業!”不過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新店地址不可能再選擇在租金成本偏高的黃金地段了,向次中心地帶轉移顯然已成定局。
除免稅別無他法?
就風入松書店被傳關閉一事,記者請教了同樣具有地標地位的萬圣書園的總經理劉蘇里,他表示,要從兩個方面來解決民營實體書店經營的問題,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在稅收上給予和大型國有書店的同等待遇,免除或返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二是對圖書行業中的價格進行立法,通過價格法讓中小型書店增收。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能夠減輕書店的生存壓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除了立法、要政策,中小型書店就別無他法了嗎?現在的情況是,在沒有立法、沒有必要的優惠政策出臺時,民營性的實體書店就要坐吃等死嗎?顯然不是,實體書店尤其是民營性實體書店不要一味地追著國有新華書店去說事,既然事實已經如此,何必還要做一些要政策的無實之舉呢?民營性實體書店目前要考慮的是如何在現有的情況下進行良好的轉型和服務的提升,如果這樣的轉型動作都不愿嘗試,那么民營性實體書店被擠兌、被邊緣化一定是市場選擇的最終結果。
記者手記
當下,再談到“文化地標”時,人們語氣中不免有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涼味道。實體書店被“擠”已然不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可當京城文化書店“四大天王”之一的風入松書店“被關門”時,讀者們還是有些受傷,成群結隊地前往位于北大南門資源西樓的風入松書店懷念,被一句“不得已搬遷”給狠狠地“撞了一下腰”,小清新的心情受了一把力道適中的擰巴,其他并無大礙。只是照此觀察,喜愛風入松書店的讀者以后可能要多走幾步了。
也許只有在北京這樣的超級城市,這樣一家“文化地標”性的書店關門或被關門才能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倘若風入松書店以同樣的質量開在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呢?而這樣的書店每天又有多少像物種滅絕一樣悄無聲息地離開呢?恐怕只能悄悄地離去,連“關注”這片云彩都帶不走吧!
回到現實中來,風入松書店早在兩年前就“被關閉”,董事長王洪彬在澄清事實后,又讓讀者陷入了糾結當中——“心里踏實”的是風入松書店將擇址重開,而“不踏實”的消息是,風入松書店還能開多久?
先拋開網絡、租金、人力等外界因素的沖擊,單就書店本身來說實體書店走到今天這一頻道,經營是處于優勢嗎?非也非也。能做出這樣判斷的是基于一個事實:一個城市的一條街或幾條街上才有一家書店。如果書店開得像餐館一樣遍地開花,也形成餐飲行業如此競爭的態勢,書店還會如此這般地整天想著外界因素的干擾嗎?忙著推陳出新還來不及呢!那么,一定有人會說,怎么能拿書店和餐館比?為什么不能?同樣是經營,別人每天招牌菜、特色菜的不斷創新,書店憑什么就比人家高貴,坐等門庭若市?既然是經營,那就以經營的手段去做,是死是活,盡了全力創新以后再說。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馬家輝:實體書店只賣書沒錢賺
“風入松”折射經營困境 民營書店“破局”路在何方
第11版《新華字典》新華書店開售
風入松歇業,書店歇了?
事實上,這已不是風入松書店第一次被傳關門了,早在2009年,風入松書店就被傳“倒閉”。但這似乎不能怪讀者,近幾年,實體書店倒閉之聲不絕于耳,從第三極書局的轟然倒下,到季風書店連關三店,實體書店的經營困難已是大多數業內外人士的共識。
經營困難不得不搬
王洪彬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稱,目前,風入松書店的房租價格已達到5萬元/月,加之人力成本、店面維護、圖書損耗等相關費用,風入松書店的單平方效益貢獻率少得可憐。“各方面的費用加起來,只有以八個百分點的差價把書賣出去,才能基本實現保本。”網上書店低價競爭的營銷策略,為之所累也是必然之中。
同時,王洪彬也強調,書店當初開在高校周圍,借助已有的閱讀氛圍和營銷客戶群,在教輔圖書方面還是有利可圖的,可在轉企改制后,介入圖書館配業務的出版社直接拿走了原本是其利潤回報點的教輔圖書,日子難過似乎也成了自然之勢。
除此之外,風入松書店尚有一部分應回賬款未能及時償還給出版商,盡管目前也籌到了一些錢,但對于風入松書店來說,一大部分不能盡快回籠的應收賬款也成為其積重難返的原因之一。
面對經營上的困難,王洪彬說:“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倒閉了,我們的理念、品牌、影響、人才等尚未消失,換個更好的場地,在經營學術精品書屋的同時,發展文化創意項目,風入松(書店)一定能成功實現二次創業!”不過就目前的狀況來看,新店地址不可能再選擇在租金成本偏高的黃金地段了,向次中心地帶轉移顯然已成定局。
除免稅別無他法?
就風入松書店被傳關閉一事,記者請教了同樣具有地標地位的萬圣書園的總經理劉蘇里,他表示,要從兩個方面來解決民營實體書店經營的問題,一是政府的大力扶持,在稅收上給予和大型國有書店的同等待遇,免除或返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二是對圖書行業中的價格進行立法,通過價格法讓中小型書店增收。這種雙管齊下的方法,能夠減輕書店的生存壓力。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內人士稱,除了立法、要政策,中小型書店就別無他法了嗎?現在的情況是,在沒有立法、沒有必要的優惠政策出臺時,民營性的實體書店就要坐吃等死嗎?顯然不是,實體書店尤其是民營性實體書店不要一味地追著國有新華書店去說事,既然事實已經如此,何必還要做一些要政策的無實之舉呢?民營性實體書店目前要考慮的是如何在現有的情況下進行良好的轉型和服務的提升,如果這樣的轉型動作都不愿嘗試,那么民營性實體書店被擠兌、被邊緣化一定是市場選擇的最終結果。
記者手記
當下,再談到“文化地標”時,人們語氣中不免有一種“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悲涼味道。實體書店被“擠”已然不再是什么新鮮話題了,可當京城文化書店“四大天王”之一的風入松書店“被關門”時,讀者們還是有些受傷,成群結隊地前往位于北大南門資源西樓的風入松書店懷念,被一句“不得已搬遷”給狠狠地“撞了一下腰”,小清新的心情受了一把力道適中的擰巴,其他并無大礙。只是照此觀察,喜愛風入松書店的讀者以后可能要多走幾步了。
也許只有在北京這樣的超級城市,這樣一家“文化地標”性的書店關門或被關門才能引起如此廣泛的關注,倘若風入松書店以同樣的質量開在二、三線甚至四線城市呢?而這樣的書店每天又有多少像物種滅絕一樣悄無聲息地離開呢?恐怕只能悄悄地離去,連“關注”這片云彩都帶不走吧!
回到現實中來,風入松書店早在兩年前就“被關閉”,董事長王洪彬在澄清事實后,又讓讀者陷入了糾結當中——“心里踏實”的是風入松書店將擇址重開,而“不踏實”的消息是,風入松書店還能開多久?
先拋開網絡、租金、人力等外界因素的沖擊,單就書店本身來說實體書店走到今天這一頻道,經營是處于優勢嗎?非也非也。能做出這樣判斷的是基于一個事實:一個城市的一條街或幾條街上才有一家書店。如果書店開得像餐館一樣遍地開花,也形成餐飲行業如此競爭的態勢,書店還會如此這般地整天想著外界因素的干擾嗎?忙著推陳出新還來不及呢!那么,一定有人會說,怎么能拿書店和餐館比?為什么不能?同樣是經營,別人每天招牌菜、特色菜的不斷創新,書店憑什么就比人家高貴,坐等門庭若市?既然是經營,那就以經營的手段去做,是死是活,盡了全力創新以后再說。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馬家輝:實體書店只賣書沒錢賺
“風入松”折射經營困境 民營書店“破局”路在何方
第11版《新華字典》新華書店開售
風入松歇業,書店歇了?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