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造紙業:交出一份“綠色答卷”
2011-06-27 08:33 來源:經濟日報 責編:陳伊超
- 摘要:
- “一個造紙企業就可以污染一條大河!山東省最多時有造紙企業700多家,其中80%是污染嚴重的麥草制漿企業。對河水污染程度可想而知!”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
【CPP114】訊:在山東,造紙業曾是一個牽動很多人神經的行業。
“一個造紙企業就可以污染一條大河!山東省最多時有造紙企業700多家,其中80%是污染嚴重的麥草制漿企業。對河水污染程度可想而知!”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
據統計,2002年山東省造紙行業無論是新水用量還是COD排放量,均占到全省工業的50%以上,而造紙業對于GDP的“貢獻”僅為3%,投入與產出嚴重倒掛。
“如果造紙業不能真正解決高污染高消耗的問題,我可以斷言,這個行業在山東是沒有前途的!”張波告訴記者,自1996年開始,山東省通過行政手段,累計關閉了2萬噸及以下的草漿生產線472條。
2002年,山東省環保廳召集了所有造紙企業老總開了一個分析會。會上,探討的話題就一個:山東人民會不會容忍河里永遠沒有魚?答案顯而易見。然而,當真正操作起來時,難度遠遠超出了想象。張波坦言,單純靠行政手段去治污,雖然也有效,但很多時候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動不動就反彈。
那么,山東造紙業真正的出路在哪里?經過深入調研后,山東省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倒逼”之路——通過創立公開透明、企業可以預見的標準體系,以數字化法規的形式,給落后生產力開出淘汰時間表。
2003年3月,山東率先發布了地方行業標準——《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啟動了以環境標準倒逼“兩高”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思路。
這份《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明確了“四步走”的污染物排放階段,特別是第四階段即2010年1月起,山東省流域內所有企業全部執行統一污染物排放標準,即COD重點保護區執行60mg/L、一般保護區執行100mg/L,而這一標準竟嚴于原國家標準的4倍至7倍。
方案一經公布,立刻引起巨大反響:據測算,85%的企業根本不可能達到2010年排放標準,如果大家都實現不了,沒有經濟技術可行性,這樣的標準還有意義嗎?
“我們也做過測算,2002年造紙業給地方貢獻的稅收不過10多億元,但治污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要大得多。如果這8年時間里造紙業還‘轉’不過來的話,這個產業我們寧可不要!”張波的回答毋容置疑。
在倒逼機制下,不少造紙企業早在2003年就瞄向了2010年的標準去調整和提升,自我加壓不僅沒有壓垮企業,反而為山東省造紙業贏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
“這個空間有多大呢?可以看看這組數字:傳統的生產線生產1噸成品紙用水量為110升,而我們每噸紙的用水量僅為8升,只相當于普通造紙業用水量的十四分之一。”華泰集團副總經理趙樹明說。
華泰集團的前身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鎮造紙廠,從事的也是污染嚴重的麥漿造紙。近年來,華泰集團從技術改造入手,先后引進數條世界上最先進的造紙生產線,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企業,改寫了我國高檔新聞紙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
與華泰集團一樣,晨鳴紙業集團也有著切身體會。集團董事長陳洪國坦言,沒有對環保的重視,就沒有晨鳴的今天!
上世紀90年代初,因環保不達標,危機四伏的晨鳴紙業面臨著一個生死選擇——要么關門轉行,要么苦修內功,徹底“脫胎換骨”。為此,晨鳴紙業先后投入20多億元用于技術創新和環保改造,一舉突破了制漿工藝和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等行業環保瓶頸。如今,晨鳴集團紙品年生產能力超過400萬噸,企業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6年保持全國同行業首位。
自2003年以來,山東省沒有采取行政手段關閉任何一家造紙企業,但到2009年底造紙企業數量卻減少了65%。工業和信息化部2010年公布的279家淘汰造紙企業中,來自山東的只有一家。
大浪淘沙之后的山東造紙業非但沒有垮掉,反而交出了一份總產值超千億元的“綠色答卷”,涌現出晨鳴、太陽、華泰等一批先進的大型造紙企業,它們以各具特色、各有所長的專業優勢成為行業領跑者,打造出山東造紙業在全國響當當的品牌影響力。
“沒有落后的行業,只有落后的觀念、標準和工藝設備。”張波強調說,從過去的規模與排污全國第一,到如今的質量與效益全國第一,山東造紙業的轉變告訴我們,科學實施積極的環保措施,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反而是推動“兩高”行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著力點。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造紙業:淘汰是最大的變量 待量變到質變
造紙業外來投資嫁接冰火兩重天
人民幣升值預期重燃 造紙業影響幾何
造紙業應提供整體方案促環保
“一個造紙企業就可以污染一條大河!山東省最多時有造紙企業700多家,其中80%是污染嚴重的麥草制漿企業。對河水污染程度可想而知!”山東省環保廳廳長張波說。
據統計,2002年山東省造紙行業無論是新水用量還是COD排放量,均占到全省工業的50%以上,而造紙業對于GDP的“貢獻”僅為3%,投入與產出嚴重倒掛。
“如果造紙業不能真正解決高污染高消耗的問題,我可以斷言,這個行業在山東是沒有前途的!”張波告訴記者,自1996年開始,山東省通過行政手段,累計關閉了2萬噸及以下的草漿生產線472條。
2002年,山東省環保廳召集了所有造紙企業老總開了一個分析會。會上,探討的話題就一個:山東人民會不會容忍河里永遠沒有魚?答案顯而易見。然而,當真正操作起來時,難度遠遠超出了想象。張波坦言,單純靠行政手段去治污,雖然也有效,但很多時候是“按下葫蘆浮起瓢”,動不動就反彈。
那么,山東造紙業真正的出路在哪里?經過深入調研后,山東省選擇了一條不一樣的“倒逼”之路——通過創立公開透明、企業可以預見的標準體系,以數字化法規的形式,給落后生產力開出淘汰時間表。
2003年3月,山東率先發布了地方行業標準——《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啟動了以環境標準倒逼“兩高”行業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思路。
這份《山東省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明確了“四步走”的污染物排放階段,特別是第四階段即2010年1月起,山東省流域內所有企業全部執行統一污染物排放標準,即COD重點保護區執行60mg/L、一般保護區執行100mg/L,而這一標準竟嚴于原國家標準的4倍至7倍。
方案一經公布,立刻引起巨大反響:據測算,85%的企業根本不可能達到2010年排放標準,如果大家都實現不了,沒有經濟技術可行性,這樣的標準還有意義嗎?
“我們也做過測算,2002年造紙業給地方貢獻的稅收不過10多億元,但治污投入的人力財力物力要大得多。如果這8年時間里造紙業還‘轉’不過來的話,這個產業我們寧可不要!”張波的回答毋容置疑。
在倒逼機制下,不少造紙企業早在2003年就瞄向了2010年的標準去調整和提升,自我加壓不僅沒有壓垮企業,反而為山東省造紙業贏得了寶貴的發展空間。
“這個空間有多大呢?可以看看這組數字:傳統的生產線生產1噸成品紙用水量為110升,而我們每噸紙的用水量僅為8升,只相當于普通造紙業用水量的十四分之一。”華泰集團副總經理趙樹明說。
華泰集團的前身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鄉鎮造紙廠,從事的也是污染嚴重的麥漿造紙。近年來,華泰集團從技術改造入手,先后引進數條世界上最先進的造紙生產線,一舉成為全球最大的新聞紙生產企業,改寫了我國高檔新聞紙全部依賴進口的歷史。
與華泰集團一樣,晨鳴紙業集團也有著切身體會。集團董事長陳洪國坦言,沒有對環保的重視,就沒有晨鳴的今天!
上世紀90年代初,因環保不達標,危機四伏的晨鳴紙業面臨著一個生死選擇——要么關門轉行,要么苦修內功,徹底“脫胎換骨”。為此,晨鳴紙業先后投入20多億元用于技術創新和環保改造,一舉突破了制漿工藝和廢水深度處理回用技術等行業環保瓶頸。如今,晨鳴集團紙品年生產能力超過400萬噸,企業主要經濟指標連續16年保持全國同行業首位。
自2003年以來,山東省沒有采取行政手段關閉任何一家造紙企業,但到2009年底造紙企業數量卻減少了65%。工業和信息化部2010年公布的279家淘汰造紙企業中,來自山東的只有一家。
大浪淘沙之后的山東造紙業非但沒有垮掉,反而交出了一份總產值超千億元的“綠色答卷”,涌現出晨鳴、太陽、華泰等一批先進的大型造紙企業,它們以各具特色、各有所長的專業優勢成為行業領跑者,打造出山東造紙業在全國響當當的品牌影響力。
“沒有落后的行業,只有落后的觀念、標準和工藝設備。”張波強調說,從過去的規模與排污全國第一,到如今的質量與效益全國第一,山東造紙業的轉變告訴我們,科學實施積極的環保措施,不僅不會影響經濟發展,反而是推動“兩高”行業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著力點。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造紙業:淘汰是最大的變量 待量變到質變
造紙業外來投資嫁接冰火兩重天
人民幣升值預期重燃 造紙業影響幾何
造紙業應提供整體方案促環保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