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如何打破英美出版“天花板”
2011-02-28 00:00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網 責編:王岑
- 摘要:
- 2月22日,2012年倫敦書展中國主賓國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中英 翻譯文學論壇在京舉行。70余位中國書界同仁與致力于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8位英國編輯代表用一整天的時間,就英語市場引進中國文學作品現狀、推動中國文學作品更多進入英語市場,甚至打破3%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一線人員的認識和實戰經驗,使這些評價和建議看起來更加實際和有用。
【CPP114】訊:2月22日,2012年倫敦書展中國主賓國系列活動的首場活動——中英
翻譯文學論壇在京舉行。70余位中國書界同仁與致力于外國文學翻譯出版的8位英國編輯代表用一整天的時間,就英語市場引進中國文學作品現狀、推動中國文學作品更多進入英語市場,甚至打破3%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一線人員的認識和實戰經驗,使這些評價和建議看起來更加實際和有用。
世界需要翻譯文學 但英美很少出翻譯文學
“我們需要翻譯文學,這是我們了解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通道。”譯林出版社總編輯劉鋒說,閱讀文學是進入理解、體會另一個文化的最便捷的途徑,所以我們需要翻譯文學,文學的發展也需要翻譯文學。另一位嘉賓甚至說:“所有的文學都是翻譯的產物,這是世界文學相互滋養的結果。”
但翻譯文學并不特別受寵。劉鋒說,英美國家翻譯文學與其他國家差別較大,他們自己也常批評自己翻譯文學較少,甚至很難突破3%的品種數量。他認為,翻譯文學進入歐美困難的原因有3個:一是經濟考量,大的商業性出版機構或者大眾出版機構,追求利潤最大化,很難靜下來追求文學的價值,小型獨立出版機構會做得多些;二是語言障礙,英美通曉其他語言尤其是歐洲以外語言的編輯缺乏,很難了解其他語言文學作品的出版情況,好譯者少也阻礙了外國作品的翻譯;三是文化價值觀不同,文化認同不一樣影響了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審美。長江文藝出版社黎波也認為,由于文化差異、文字傳播方式差異、閱讀習慣差異、市場環境差異等因素,外國編輯在引進中國文學作品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惑。
與此同時,英美書業大環境也影響了編輯們對翻譯出版外國文學作品的熱情。珍妮·派瑞特所在的小布朗出版社,由于狂銷2500萬冊的《暮光之城系列》和700萬冊另一部作品的成績,而被評為2010年英國年度最佳出版社。珍妮·派瑞特說,在英國,出版小說很難暢銷,盡管出版社也積極購買外國文學作品的版權,但有的只賣幾百冊。她介紹,由于網上書店的影響,文學作品的主要銷售渠道——獨立書店和連鎖書店越來越不樂觀:水石書店的訂單正在縮減,另一個主要渠道——3大超市的進貨折扣之低也很難讓出版社接受。
大西洋書局的拉維說,“3%現象”暴露了英美出版界的無知,但這種失衡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他說,別國文字譯成英文多數是商業虛構類作品,而且這種翻譯很大程度上與好萊塢力量相關聯。另外,歐洲出版界與英國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合作關系,一出書,就有一個包括代理人、翻譯在內的網絡把作品介紹過來,也使得中國圖書進入英國的渠道不寬。
文壇老戰士仍唱主角 請關注中國文學新人
說起當代文學,很多人立刻想起莫言、鐵凝、王安憶、蘇童、余華、賈平凹、韓少功等一系列作家,“一批上世紀80年代成名的文壇老戰士一直占據舞臺的中心”,其中大部分作家也為關注中國文學的外國編輯所關切。對英美編輯們來說,顯然這些作家的作品更有質量保證和銷量保證,長期培育的結果使這些作家更易為外國讀者所接受,這些作家本身也構建了自己走向世界的渠道,比如聘請文學代理人、找到很好的譯者等。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從一個普通編輯的角度提出,發現新作家,確認新生力量,是編輯每時每刻都特別關注的事情。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顯而易見。當世界關注中國文學的時候,請同時關注中國的文學新生力量,他們有自己的特點,正在重建一種關于中國的敘事和想象,比如“70后”馮唐、慕容雪村,“80后”張悅然、韓寒等。他強調,年輕一代作家身上蘊涵著強烈的力量,希望外國編輯們注意到這一點。
在這些“符號式”中國作家之外,外國編輯們的目光更多投向了身在國外的中國作家。這次來的8位編輯中,來自哈維爾·塞克出版社的編輯瑞貝卡·卡特爾說,在該社出書的一些中國作家的知名度本來不太高,比如戴思杰、哈金,但有些人住的地方離出版社不遠,如法國、英國等,可以找他們交流,這成為該社最終出版這些作家圖書的重要原因,而且這些作家都找到了很好的譯者,可以把其作品譯成英文。瑞貝卡·卡特爾深信,身為編輯,必須建立與作家直接溝通的關系。
好的推介翻譯必不可少 要當成本土作品去推銷
在英國,一本書暢銷的標準是精裝書銷量達到2萬冊以上、平裝版要達到7萬冊以上。但很多譯版書沒達到暢銷水平。作為一家致力于“讓世界互相理解”的著名百年老社,哈維爾·塞克出版社每年有一半的圖書是引進版圖書。瑞貝卡·卡特爾說,幸運的是,她做的《巴爾扎克和小裁縫》很成功,這個成功(16萬冊銷量)讓她可以繼續出版后來達到1.7萬冊銷量的《紅塵》等書。她說:“我的成功取決于與作家和翻譯的緊密交流。”之前的幾本中國文學書或者不是用中文寫作,或者作者居住在歐洲,更便于交流,F在,她找了一個小團隊幫她看中國書、了解中國市場,更多的做文學代理、中介的工作。但瑞貝卡·卡特爾也表示,工作仍然很艱難,她需要找一個合適的翻譯。
去年被評為英國增長最迅速的出版商櫟樹出版社是一家致力于出版外國作品的小型獨立出版社,曾經創造過引進版系列圖書(3本)銷量700萬冊的輝煌戰績。編輯夏洛蒂·克拉克的經驗是:把外國文學當成英美文學一樣去推銷,從而避免大家產生反感心理,外國作品因此更易被本國讀者接受。她說,在出版引進版圖書時,會搞一個試讀版,提供給書商、書評人等各個層面的人;推廣時定位并不突出是翻譯作品,就當成是一個英美作品去推銷;選書時著眼于找到寫作質量高、商業價值又高的書,而不是把書包裝成另外一種樣子。
對于中國同行來說,推銷文學作品成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賣過《狼圖騰》的黎波說,被28個國家引進出版的該書,當時是委托英國企鵝公司賣的!队⒏窳κ俊纷哌M美國則是作者王剛在推介會上聯系一位國際出版商的結果。《羽蛇》由美國西蒙·舒斯特出版,預付金超出10萬美元,是因為作者找到一位華人代理!渡介珮洹放某呻娪昂蟀鏅噘u得很好,有英、加、德、法、意、瑞士、瑞典等約10個國家。來自中國文學出版的重鎮——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劉喬說,前幾年出版社自己聯系輸出的作品也不少,但預付金收入方面不太理想。2009年,該社采取一個新的合作方式,委托歐洲最大的翻譯版權代理公司安德魯紐伯格代理小說版權。劉喬說:“很有成效,一本書銷售業績比以前大大提升,預付金大大改善,合作規范,更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未來兩年中國書將成重點 希望作品更利于營銷
2010年,中國出版長篇小說近2000部,活躍的文學期刊約30家,加之互聯網上數以十萬計的作家寫手在不斷推出新作,這樣的文學生態讓李敬澤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大家都在發牢騷,但是文學市場在整個中國出版業確實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市場。英國編輯更是對此驚嘆,幾位發言嘉賓均表示,將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國。
什么樣的作品、什么樣的條件更被外國編輯們所喜歡?正在引進出版《山楂樹》的小布朗出版社珍妮·派瑞特說,她在考慮到底是否引進一本書時,主要是考慮怎么跟銷售人員說,他們又怎么去賣。她認為,高質量的摘譯、精到的摘要對其買書很有幫助,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要買的東西是什么。認識好的譯者也可以使譯作出版更容易。
Picator出版社與中國文學作品有過交集,比如余華的《兄弟》和一些海外華人作家的作品。編輯凱特·哈維表示,海外華人作家表述得更清楚,作者有故事則書更好賣。她希望這次中國之行可以結交更多中國朋友,搭建橋梁,與中國作家合作。希望未來出版的中國作品中,只有1/4是海外華人,其他則來自中國本土。
弗朗西斯科·曼加入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后還沒出版過中國的圖書,她將與美國伙伴合作尋找中國作品并聯合推出。她希望找到一本“可以給讀者了解過去和當代中國社會窗口、敘事方式要獨到”的書。據介紹,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剛剛制定了未來幾年的翻譯出版戰略:文學方面非常有成就或文字非常優秀的作品;作者本身最好有故事,有資格參加文學獎比賽;也希望書是概念型的,可以宣傳,讓出版社領導和零售商負責人能夠接受;更重要的是,書可以向英國讀者描述英國之外一個地方當代或過去的歷史。
同樣沒出過中國文學作品的肖像出版社(Profile Book),在初創時就訂立了3個規矩:一要賺錢,二是出書要有自豪感,三是出有意思的內容。編輯潘妮·丹尼爾說,翻譯和原作是相互滋養的關系,如果選對作者、譯者的話,可以共筑輝煌,“中文書將是未來的方向之一”,她希望這次訪華建立友情,共創商機。該社的《賽珍珠》、《世界奇觀系列之紫禁城》目前已在中國出版。
高含金量作品做后盾 “走出去”充滿信心
業者們對中國圖書“走出去”充滿信心。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文學遺產,特別是近30年中國經歷的巨大文明變遷,使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也有很高的含金量,中國文學非常讓人期待。
新聞出版總署對外交流與合作司司長張福海認為,在經典文化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以及主賓國項目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動下,必將有更多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劉喬也認為,憑借人民文學出版社能夠堅持10年舉辦評選“21世紀年度最佳小說”活動的勇氣和毅力,一定能與更多國外出版社交流合作,互相出版更多好作品。
多位嘉賓對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建言獻策。劉鋒建議,社會要為好作品提供好的環境和氛圍,這是第一;第二,出版社應該以扶持優秀作家為己任,轉企是經營方式的轉變,不能因此放棄對優秀文學創作的扶持;第三,政府在一定時期內要搭建溝通國外文學代理、出版公司以及翻譯家的平臺,可仿照外國成立中國文學翻譯院或基金會,在巴黎等地成立分部,研究外國文學出版方式,建立溝通渠道;第四,不能強買強賣,要建立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學的認知,比如使更多的作家參與交流,聘外國專家,制作一些宣傳片等;第五,要重視外國資源的建設,建立網站集結譯者資源和作者資源,具體到一本作品時,推介時要準備一本出色的冊子,甚至包括翻譯樣稿。
西蒙·舒斯特的弗朗西斯科·曼也表示,盡管英國市場有很多挑戰,但也會給中國圖書帶來很多機會,中國出版物在進入英國市場時,在評獎、基金會補助申請等方面都有機會獲得成功。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被“暴利”的書業如何實現真正贏利
四川夾江被授“中國書畫紙之鄉”
民營書業的十年轉型:延伸傳統出版業的觸角
世界需要翻譯文學 但英美很少出翻譯文學
“我們需要翻譯文學,這是我們了解世界文化的一個重要通道。”譯林出版社總編輯劉鋒說,閱讀文學是進入理解、體會另一個文化的最便捷的途徑,所以我們需要翻譯文學,文學的發展也需要翻譯文學。另一位嘉賓甚至說:“所有的文學都是翻譯的產物,這是世界文學相互滋養的結果。”
但翻譯文學并不特別受寵。劉鋒說,英美國家翻譯文學與其他國家差別較大,他們自己也常批評自己翻譯文學較少,甚至很難突破3%的品種數量。他認為,翻譯文學進入歐美困難的原因有3個:一是經濟考量,大的商業性出版機構或者大眾出版機構,追求利潤最大化,很難靜下來追求文學的價值,小型獨立出版機構會做得多些;二是語言障礙,英美通曉其他語言尤其是歐洲以外語言的編輯缺乏,很難了解其他語言文學作品的出版情況,好譯者少也阻礙了外國作品的翻譯;三是文化價值觀不同,文化認同不一樣影響了對外國文學作品的審美。長江文藝出版社黎波也認為,由于文化差異、文字傳播方式差異、閱讀習慣差異、市場環境差異等因素,外國編輯在引進中國文學作品中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困惑。
與此同時,英美書業大環境也影響了編輯們對翻譯出版外國文學作品的熱情。珍妮·派瑞特所在的小布朗出版社,由于狂銷2500萬冊的《暮光之城系列》和700萬冊另一部作品的成績,而被評為2010年英國年度最佳出版社。珍妮·派瑞特說,在英國,出版小說很難暢銷,盡管出版社也積極購買外國文學作品的版權,但有的只賣幾百冊。她介紹,由于網上書店的影響,文學作品的主要銷售渠道——獨立書店和連鎖書店越來越不樂觀:水石書店的訂單正在縮減,另一個主要渠道——3大超市的進貨折扣之低也很難讓出版社接受。
大西洋書局的拉維說,“3%現象”暴露了英美出版界的無知,但這種失衡也沒有想象的那么大。他說,別國文字譯成英文多數是商業虛構類作品,而且這種翻譯很大程度上與好萊塢力量相關聯。另外,歐洲出版界與英國有幾十年甚至幾百年的合作關系,一出書,就有一個包括代理人、翻譯在內的網絡把作品介紹過來,也使得中國圖書進入英國的渠道不寬。
文壇老戰士仍唱主角 請關注中國文學新人
說起當代文學,很多人立刻想起莫言、鐵凝、王安憶、蘇童、余華、賈平凹、韓少功等一系列作家,“一批上世紀80年代成名的文壇老戰士一直占據舞臺的中心”,其中大部分作家也為關注中國文學的外國編輯所關切。對英美編輯們來說,顯然這些作家的作品更有質量保證和銷量保證,長期培育的結果使這些作家更易為外國讀者所接受,這些作家本身也構建了自己走向世界的渠道,比如聘請文學代理人、找到很好的譯者等。
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李敬澤從一個普通編輯的角度提出,發現新作家,確認新生力量,是編輯每時每刻都特別關注的事情。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文學的發展顯而易見。當世界關注中國文學的時候,請同時關注中國的文學新生力量,他們有自己的特點,正在重建一種關于中國的敘事和想象,比如“70后”馮唐、慕容雪村,“80后”張悅然、韓寒等。他強調,年輕一代作家身上蘊涵著強烈的力量,希望外國編輯們注意到這一點。
在這些“符號式”中國作家之外,外國編輯們的目光更多投向了身在國外的中國作家。這次來的8位編輯中,來自哈維爾·塞克出版社的編輯瑞貝卡·卡特爾說,在該社出書的一些中國作家的知名度本來不太高,比如戴思杰、哈金,但有些人住的地方離出版社不遠,如法國、英國等,可以找他們交流,這成為該社最終出版這些作家圖書的重要原因,而且這些作家都找到了很好的譯者,可以把其作品譯成英文。瑞貝卡·卡特爾深信,身為編輯,必須建立與作家直接溝通的關系。
好的推介翻譯必不可少 要當成本土作品去推銷
在英國,一本書暢銷的標準是精裝書銷量達到2萬冊以上、平裝版要達到7萬冊以上。但很多譯版書沒達到暢銷水平。作為一家致力于“讓世界互相理解”的著名百年老社,哈維爾·塞克出版社每年有一半的圖書是引進版圖書。瑞貝卡·卡特爾說,幸運的是,她做的《巴爾扎克和小裁縫》很成功,這個成功(16萬冊銷量)讓她可以繼續出版后來達到1.7萬冊銷量的《紅塵》等書。她說:“我的成功取決于與作家和翻譯的緊密交流。”之前的幾本中國文學書或者不是用中文寫作,或者作者居住在歐洲,更便于交流,F在,她找了一個小團隊幫她看中國書、了解中國市場,更多的做文學代理、中介的工作。但瑞貝卡·卡特爾也表示,工作仍然很艱難,她需要找一個合適的翻譯。
去年被評為英國增長最迅速的出版商櫟樹出版社是一家致力于出版外國作品的小型獨立出版社,曾經創造過引進版系列圖書(3本)銷量700萬冊的輝煌戰績。編輯夏洛蒂·克拉克的經驗是:把外國文學當成英美文學一樣去推銷,從而避免大家產生反感心理,外國作品因此更易被本國讀者接受。她說,在出版引進版圖書時,會搞一個試讀版,提供給書商、書評人等各個層面的人;推廣時定位并不突出是翻譯作品,就當成是一個英美作品去推銷;選書時著眼于找到寫作質量高、商業價值又高的書,而不是把書包裝成另外一種樣子。
對于中國同行來說,推銷文學作品成功的原因也各不相同。賣過《狼圖騰》的黎波說,被28個國家引進出版的該書,當時是委托英國企鵝公司賣的!队⒏窳κ俊纷哌M美國則是作者王剛在推介會上聯系一位國際出版商的結果。《羽蛇》由美國西蒙·舒斯特出版,預付金超出10萬美元,是因為作者找到一位華人代理!渡介珮洹放某呻娪昂蟀鏅噘u得很好,有英、加、德、法、意、瑞士、瑞典等約10個國家。來自中國文學出版的重鎮——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劉喬說,前幾年出版社自己聯系輸出的作品也不少,但預付金收入方面不太理想。2009年,該社采取一個新的合作方式,委托歐洲最大的翻譯版權代理公司安德魯紐伯格代理小說版權。劉喬說:“很有成效,一本書銷售業績比以前大大提升,預付金大大改善,合作規范,更有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未來兩年中國書將成重點 希望作品更利于營銷
2010年,中國出版長篇小說近2000部,活躍的文學期刊約30家,加之互聯網上數以十萬計的作家寫手在不斷推出新作,這樣的文學生態讓李敬澤得出這樣的結論:盡管大家都在發牢騷,但是文學市場在整個中國出版業確實是一個相當繁榮的市場。英國編輯更是對此驚嘆,幾位發言嘉賓均表示,將把更多目光投向中國。
什么樣的作品、什么樣的條件更被外國編輯們所喜歡?正在引進出版《山楂樹》的小布朗出版社珍妮·派瑞特說,她在考慮到底是否引進一本書時,主要是考慮怎么跟銷售人員說,他們又怎么去賣。她認為,高質量的摘譯、精到的摘要對其買書很有幫助,可以幫助讀者了解要買的東西是什么。認識好的譯者也可以使譯作出版更容易。
Picator出版社與中國文學作品有過交集,比如余華的《兄弟》和一些海外華人作家的作品。編輯凱特·哈維表示,海外華人作家表述得更清楚,作者有故事則書更好賣。她希望這次中國之行可以結交更多中國朋友,搭建橋梁,與中國作家合作。希望未來出版的中國作品中,只有1/4是海外華人,其他則來自中國本土。
弗朗西斯科·曼加入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后還沒出版過中國的圖書,她將與美國伙伴合作尋找中國作品并聯合推出。她希望找到一本“可以給讀者了解過去和當代中國社會窗口、敘事方式要獨到”的書。據介紹,西蒙·舒斯特出版社剛剛制定了未來幾年的翻譯出版戰略:文學方面非常有成就或文字非常優秀的作品;作者本身最好有故事,有資格參加文學獎比賽;也希望書是概念型的,可以宣傳,讓出版社領導和零售商負責人能夠接受;更重要的是,書可以向英國讀者描述英國之外一個地方當代或過去的歷史。
同樣沒出過中國文學作品的肖像出版社(Profile Book),在初創時就訂立了3個規矩:一要賺錢,二是出書要有自豪感,三是出有意思的內容。編輯潘妮·丹尼爾說,翻譯和原作是相互滋養的關系,如果選對作者、譯者的話,可以共筑輝煌,“中文書將是未來的方向之一”,她希望這次訪華建立友情,共創商機。該社的《賽珍珠》、《世界奇觀系列之紫禁城》目前已在中國出版。
高含金量作品做后盾 “走出去”充滿信心
業者們對中國圖書“走出去”充滿信心。擁有5000年文明史的中國,積累了非常豐富的文學遺產,特別是近30年中國經歷的巨大文明變遷,使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也有很高的含金量,中國文學非常讓人期待。
新聞出版總署對外交流與合作司司長張福海認為,在經典文化工程、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以及主賓國項目等一系列措施的推動下,必將有更多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人民文學出版社的劉喬也認為,憑借人民文學出版社能夠堅持10年舉辦評選“21世紀年度最佳小說”活動的勇氣和毅力,一定能與更多國外出版社交流合作,互相出版更多好作品。
多位嘉賓對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去”建言獻策。劉鋒建議,社會要為好作品提供好的環境和氛圍,這是第一;第二,出版社應該以扶持優秀作家為己任,轉企是經營方式的轉變,不能因此放棄對優秀文學創作的扶持;第三,政府在一定時期內要搭建溝通國外文學代理、出版公司以及翻譯家的平臺,可仿照外國成立中國文學翻譯院或基金會,在巴黎等地成立分部,研究外國文學出版方式,建立溝通渠道;第四,不能強買強賣,要建立外國讀者對中國文學的認知,比如使更多的作家參與交流,聘外國專家,制作一些宣傳片等;第五,要重視外國資源的建設,建立網站集結譯者資源和作者資源,具體到一本作品時,推介時要準備一本出色的冊子,甚至包括翻譯樣稿。
西蒙·舒斯特的弗朗西斯科·曼也表示,盡管英國市場有很多挑戰,但也會給中國圖書帶來很多機會,中國出版物在進入英國市場時,在評獎、基金會補助申請等方面都有機會獲得成功。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被“暴利”的書業如何實現真正贏利
四川夾江被授“中國書畫紙之鄉”
民營書業的十年轉型:延伸傳統出版業的觸角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