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火熱 職業院校悄然興起“拆墻運動”
2011-01-17 10:22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企業對職業院校越來越認同,高技能人才就越來越成為企業的頂梁柱。王梅珍說,職業院校在用好、用活國家與地方政府保障企校合作的財政、稅收等政策措施的同時,要以一種更加開放的姿態,與企業營造一種“企校合作”共榮、共贏的新格局
【CPP114】訊:在企校合作中,從套近乎、拉關系、看企業老總臉色行事到企業求助學校,這緣于—— 職業院校悄然興起“拆墻運動”
友嘉機電學院、青年汽車學院、達利女裝學院、金都管理學院、新通國際學院……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一連串以企業名稱冠名的二級學院讓人目不暇接。
中部地區一所職業學院院長問:這是為企業建立的各類培訓機構嗎?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葉鑒銘回答:“不是”。這些企校合作新平臺的建設緣于一場“拆墻運動”,即把職業院校教學樓的間隔墻“推倒”,把企業引進校園,積極探索“校中廠”、“廠中校”的碩果。
職業院校“拆墻運動”源于浙江溫州,隨后杭州、寧波等地的職業院校紛紛借鑒。
教學樓變成企業生產車間或事業部
2006年,丁金昌從溫州大學副校長調任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崗位后發現,高職教育有點像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教育形態仍然以教室為主。若按照這種模式發展下去,高職院校不但對本科院校難以望其項背,而且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將被中職生所代替。
“教室里培養不出實際技能。”丁金昌在學院作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策——敲毀教學樓各個教室之間的隔斷墻,引進企業生產車間與事業部,打造一種基地生產型實訓模式。分管教學的副院長王向紅說,此舉給習慣于一支粉筆、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與技能的教師帶來了危機感;給每天排排座、上大課的學生營造了一種緊迫感。
丁金昌認為,國內學術界所推崇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把學生大部分的實訓時間推到了企業。目前,中國法律、制度與機制建設,以及企業生產發展水平都不及德國,職業院校必須開拓企校合作的新模式,即在校期間必須培養好學生的基本技能與綜合素質,否則就是誤人子弟。
在該校印刷車間,幾名機電專業的學生正在查找機械故障。從企業來的實訓指導老師說,學生到印刷廠頂崗實習,只能看到印刷出來的產品,難以接觸到印刷機故障排除等領域。日本三菱集團就把先進的設備放在該院事業部,每天任由學生們搗騰。
繼浙江爵帥服裝有限公司在該院建立職業裝設計中心、童裝研發中心之后,溫州市政府、市服裝行業協會又在該院投資400多萬元建立全市服裝產業綜合研發平臺。負責該平臺建設和運作的張建興教授說,除了為全市服裝企業提供生產、技術、管理與設計外,整個生產流程都全方位地向全院師生開放。
以此為樣板,這所職業學院從2006年至今,把8幢教學樓中的5幢改為生產實訓大樓,重點建設了鞋類設計與工藝、服裝設計、家具設計與制造、電機與電器、機械設計與制造、建筑工程、現代商務等10大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126個實訓車間與事業部。就連房地產營銷、傳媒等文科專業,都建有企業參與的樓盤沙盤、策劃營銷中心,前期拍攝、后期編輯制作等6個實訓中心。
他們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通過技能培養激發學生的潛能與自信。比如,喜歡設計的學生就朝設計師方向培養,愛好搞工藝的學生就以打板師為目標,不培養一般性的技能操作員。在學院實訓中心液晶電視上,每天滾動播放著服裝專業學生的實訓產品。不少服裝專業畢業生第一年月薪達到五六千元,第二年月收入則突破萬元。丁金昌說,“這就是產業文化進入教育,工業文化進學校,企業文化進課堂帶來的直接效應。”
企業老總擔任副班主任
寧波江東寶冠汽車維修有限公司一樓為維修車間,二樓大廳便是寧波市職教中心學校汽車技術與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教室。以往企校合作主要靠與企業老總套近乎、拉關系來維系,現在相關專業的教室設在企業,企業負責人擔任副班主任,除指導學生實訓外,還承擔一定的學生管理工作。該校校長張國方說:“這是‘拆墻運動’的另一種創新,把職業院校的一部分專業教學任務拿到企業現場進行,一邊上課,一邊操作。”
該校2008級汽車技術與市場營銷一班學生李兵、李智手上長滿了老繭,指甲縫中也布滿了黑色油跡。盧佳佳、李明財兩位師傅手把手地指導他倆:汽車發動機不啟動,一是查看轉速傳感器有沒有問題,二是電路暢通與否,三是油路供應怎么樣。
以前,在學校實訓實驗室接觸的是一些老掉牙的汽車教具,比市場主流車型落后5~10年。李兵表示,現在汽車維修公司上課與實踐,上至奔馳、寶馬,下到普通桑塔納,各種各樣的車型與故障都能碰到,完全是緊跟汽車市場步伐,學以致用。
友嘉機電學院、青年汽車學院、達利女裝學院、金都管理學院、新通國際學院……杭州職業技術學院一連串以企業名稱冠名的二級學院讓人目不暇接。
中部地區一所職業學院院長問:這是為企業建立的各類培訓機構嗎?杭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葉鑒銘回答:“不是”。這些企校合作新平臺的建設緣于一場“拆墻運動”,即把職業院校教學樓的間隔墻“推倒”,把企業引進校園,積極探索“校中廠”、“廠中校”的碩果。
職業院校“拆墻運動”源于浙江溫州,隨后杭州、寧波等地的職業院校紛紛借鑒。
教學樓變成企業生產車間或事業部
2006年,丁金昌從溫州大學副校長調任溫州職業技術學院院長崗位后發現,高職教育有點像本科教育的“壓縮餅干”,教育形態仍然以教室為主。若按照這種模式發展下去,高職院校不但對本科院校難以望其項背,而且培養出來的畢業生將被中職生所代替。
“教室里培養不出實際技能。”丁金昌在學院作出了一個令人吃驚的決策——敲毀教學樓各個教室之間的隔斷墻,引進企業生產車間與事業部,打造一種基地生產型實訓模式。分管教學的副院長王向紅說,此舉給習慣于一支粉筆、在課堂上傳授知識與技能的教師帶來了危機感;給每天排排座、上大課的學生營造了一種緊迫感。
丁金昌認為,國內學術界所推崇的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模式,是把學生大部分的實訓時間推到了企業。目前,中國法律、制度與機制建設,以及企業生產發展水平都不及德國,職業院校必須開拓企校合作的新模式,即在校期間必須培養好學生的基本技能與綜合素質,否則就是誤人子弟。
在該校印刷車間,幾名機電專業的學生正在查找機械故障。從企業來的實訓指導老師說,學生到印刷廠頂崗實習,只能看到印刷出來的產品,難以接觸到印刷機故障排除等領域。日本三菱集團就把先進的設備放在該院事業部,每天任由學生們搗騰。
繼浙江爵帥服裝有限公司在該院建立職業裝設計中心、童裝研發中心之后,溫州市政府、市服裝行業協會又在該院投資400多萬元建立全市服裝產業綜合研發平臺。負責該平臺建設和運作的張建興教授說,除了為全市服裝企業提供生產、技術、管理與設計外,整個生產流程都全方位地向全院師生開放。
以此為樣板,這所職業學院從2006年至今,把8幢教學樓中的5幢改為生產實訓大樓,重點建設了鞋類設計與工藝、服裝設計、家具設計與制造、電機與電器、機械設計與制造、建筑工程、現代商務等10大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126個實訓車間與事業部。就連房地產營銷、傳媒等文科專業,都建有企業參與的樓盤沙盤、策劃營銷中心,前期拍攝、后期編輯制作等6個實訓中心。
他們的理念就是以學生為本,通過技能培養激發學生的潛能與自信。比如,喜歡設計的學生就朝設計師方向培養,愛好搞工藝的學生就以打板師為目標,不培養一般性的技能操作員。在學院實訓中心液晶電視上,每天滾動播放著服裝專業學生的實訓產品。不少服裝專業畢業生第一年月薪達到五六千元,第二年月收入則突破萬元。丁金昌說,“這就是產業文化進入教育,工業文化進學校,企業文化進課堂帶來的直接效應。”
企業老總擔任副班主任
寧波江東寶冠汽車維修有限公司一樓為維修車間,二樓大廳便是寧波市職教中心學校汽車技術與市場營銷專業學生的教室。以往企校合作主要靠與企業老總套近乎、拉關系來維系,現在相關專業的教室設在企業,企業負責人擔任副班主任,除指導學生實訓外,還承擔一定的學生管理工作。該校校長張國方說:“這是‘拆墻運動’的另一種創新,把職業院校的一部分專業教學任務拿到企業現場進行,一邊上課,一邊操作。”
該校2008級汽車技術與市場營銷一班學生李兵、李智手上長滿了老繭,指甲縫中也布滿了黑色油跡。盧佳佳、李明財兩位師傅手把手地指導他倆:汽車發動機不啟動,一是查看轉速傳感器有沒有問題,二是電路暢通與否,三是油路供應怎么樣。
以前,在學校實訓實驗室接觸的是一些老掉牙的汽車教具,比市場主流車型落后5~10年。李兵表示,現在汽車維修公司上課與實踐,上至奔馳、寶馬,下到普通桑塔納,各種各樣的車型與故障都能碰到,完全是緊跟汽車市場步伐,學以致用。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