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印刷技術學會會長李秋光:默默耕耘45載
2011-01-03 11:32 來源::《印藝》2010年第12期總第324期 責編:張健
- 摘要:
- 在深圳,人們要記載、回顧印刷行業的發展歷程,有一位默默耕耘了40多年的實干家總被行業內人士頻繁提及,可以說,他是深圳印刷行業發展歷程中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在業界享有很高的聲望,他曾任本會名譽顧問、曾歷任兩屆深圳印刷行業協會會長、現任深圳市印刷技術學會會長李秋光先生。
林:您擔任深圳市印刷技術學會會長,兼任貴聯控股及下屬企業等領導職位,您是如何統籌相關工作,你可否談談這兩家公司的情況?
李:對印刷事業的熱心是一個前提,同時要有一個全局的觀念,如何幫助中小型印刷企業解決存在的問題和困難是我一生最牽掛的事情。有了這個理念,不管你走進哪個角落,擔子多重、壓力多大,都會抽出時間去考慮和參與其中。
貴聯集團是一個煙包印刷企業,分布在湖南、湖北、安徽、云南、廣東等省份,年產值在30億元左右。2007、2008年全國印刷100強排各前三名,成為全國煙包印刷的大型企業?撇使臼琴F聯集團下屬的一個企業 ,2003年成立,最近兩年是科彩公司發展的鼎盛時期,去年產值達6億元,全員500人,利潤達1.6億元,是龍崗區的納稅大戶。它注重管理,唐建新總經理自創(3×7)=21點的質量管理活動,收到良好的效果,投入產出率達98.7%,F場7S管理也成為印刷行業榜樣,市新聞出版局領導現場考察,認為科彩的管理是深圳市印刷行業中最好的典范。
林:深圳市印刷技術學會今年6月主辦兩岸印刷技術未來論壇十分成功,臺灣中華印刷科技學會9月又訪問科彩公司,可講些兩岸印刷合作的前景?
李:臺灣在印刷領域是一個創意型的地區,有非常多的東西值得大陸學習。10月初我初訪了臺灣,與臺灣的印刷最高層的人士接觸,并參觀了臺北國際印材展,感觸頗深。他們非常活躍,印刷界非常團結,他們充分利用印刷團體的集體精神,與企業溝通,幫助企業解決經營過程中遇到的各種問題;特別是老一輩的印刷人還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所以我們要向他們學習對印刷事業承傳的精神,學習他們在印刷技術和市場的創意、創新精神。我在參加了臺灣印刷技術研究中心時還與陳政雄董事長提出了明年適當時候邀請他帶著項目到深圳與貴聯集團研發中心共同探討新技術、新工藝和新材料在印刷領域的運用,為開創兩岸印刷技術共同提高走出一條新的路子。
林:深圳擁有毗鄰港澳的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香港印企在深圳設廠的數量及規模均不小,請問如何看待深港合作優勢,并進一步利用這些優勢?
李: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的印刷企業蜂擁而入深圳及珠三角投資,基本上把香港印刷廠都搬空了。應該承認深圳印刷業的迅猛發展,離不開香港,他們把設備、技術及管理經驗都帶來了,這些港資企業確實培養了一大批印刷的技術人才。他們為深圳印刷業的發展和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但港資的老板們也借助特區的政策發了一筆財。隨著市場的變化,目前的港資企業日子也不好過,利潤空間越來越小,國際市場也在不斷萎縮;很多港資也在考慮如何轉型,如何尋找生機,供過于求的市場競爭狀況凸顯。深圳的市場有限,長三角、環渤海灣區域發展迅猛,競爭激烈,經過金融風暴洗禮的國際市場復蘇跡象不明顯,仍有許多的不確定因素存在,特別是書刊印刷市場在不斷萎縮,可見優勢已經開始弱化。
林:深圳是30年改革開放的排頭兵,深圳印刷業如何在結構調整、企業轉型促發展、環保低碳方面,繼續保持全國示范作用?
李:深圳已成為全國三大印刷基地之一,企業數量有2200家左右,產值300億元左右,就業人數約18萬人,深圳市把印刷行業列入文化產業,成為深圳市第四大支柱產業。深圳印刷業金融風暴后的重振和升級已成為每個印刷企業老板及職業經理人急需思考的課題。印刷企業的結構調整需要政府的改革配套。企業的轉型需要市場投入,環保低碳需要資金支持等,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想一些有條件的企業又以“三來一補”調整為獨資企業,進入國內市場;書刊出口企業已經難于承受國際市場微利風險和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一些外資印刷企業也正在考慮遷移內地,以尋求廉價土地及低價勞動力,同時拓展國內市場。這種情況如果成潮,那對深圳印刷業的發展會帶來一定影響,也會削弱和動搖深圳印刷業在全國的地位。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