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印刷包裝等產業融合共謀崛起
2010-07-16 00:00 來源:南方日報(廣州) 責編:龜山隱真
力舉“文化興市”戰略的潮州模式
西湖山、筆架山、廣濟橋、韓文公祠、古城樓、濱江長廊、饒宗頤學術館、己略黃公祠、許駙馬府……如此出眾而獨特的人文資源,粵東四市,惟潮州獨有。
事實上,潮州文化的豐厚首先來自于歷史的積淀,無論是從東晉年間始有潮州之名還是從韓愈貶官潮州真正燃起此地的文化薪火算起,潮州的文化史都足夠古老。早在1984年潮州就被評為全國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
據統計,潮州有各級文物保護單位94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8處,在省內僅次于廣州居第二位。包括潮劇、潮州木雕、潮繡、大吳泥塑、鐵枝木偶等12個項目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15個項目被列入省級“非遺”保護名錄。
面對如此寶貴的文化資源和歷史遺產,潮州一方面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和民僑共建的方式,掀起了“五個一批”工程,繼承、傳承、修復,保護了這些重要的文化瑰寶,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潮州編制了《潮州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06年,“著力打造國內有重要影響力的歷史文化名城”成為該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指導思想之一。
潮州市市長湯錫坤介紹,2004年至2007年,潮州采取政府出資與民間和海外潮人捐資相結合的方式,投資9800萬元重修潮州的標志性建筑、中國古代四大名橋之一的廣濟橋,恢復了廣濟橋原貌,使這一千年勝景得以再現。去年,投資1.4億元的牌坊街修復工程完工,原址重建古進士牌坊20多座,不僅展示了潮州深厚的文化根基,而且潮州的文化產品也有了一個制造、展示和銷售的中心街區。
另一方面該市科學地“激活”文化的價值,推進文化與經濟融合。潮州的謀略在于以文化為抓手,成就陶瓷、五金、服裝、旅游、港口等傳統或新興的產業,帶動潮州的重新崛起,這才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命力所在。
為此,潮州緊鑼密鼓地掀起了“五個一批”工程,其中創新性地提出了創造一批文化精品,壯大一批文化產業,已傳承多年的傳統工藝產品木雕、潮繡、陶瓷、大吳泥塑等迎來了空前的發展機遇———
面對傳統工藝傳承乏力的困境,潮州建立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席會議制度,成立工藝美術協會、工藝美術研究院,設立工藝美術保護基金,重獎獲市工藝美術榮譽稱號的人才;
搭建良好平臺,助推民間傳統工藝與市場接軌,為“非遺”項目解決場地問題,劃撥原市政府大樓作為木雕藝術館和潮繡研究所用房,劃撥原市法院辦公樓給潮劇藝術中心,建立“潮州戲苑”;每年撥出10萬元作為潮劇傳習和展演的專項資金;
傳統工藝品產業化漸成規模。潮繡、抽紗等被應用于婚紗晚禮服制作,一舉激活了潮繡和潮州婚紗晚禮服產業,尤其是帶有濃濃“潮州特色”的潮繡,使摩登時尚的婚紗晚禮服風靡全球,為潮州贏得了“中國婚紗晚禮服名城”的桂冠。
即便是已高度工業化生產的陶瓷產業,也具有濃厚的潮州文化特色。厚重歷史感的“潮州八景”一筆一劃地畫到精美的瓷杯上,價格可以一下翻幾番,濃烈民俗感的“潮州剪紙”被附到瓷杯或碗盤上,則可成為精美的婚慶產品。在5月北京的展銷會上,代表廣貨北上的“潮貨”異常緊俏,10天下來,銷售總額接近江西、貴州、浙江、福建、海南五地特色產品的總和,就是因為“潮貨”獨特而濃郁的文化特色。這背后,正是充分發揮了“文化內動力”作用,特別是為陶瓷、服裝特色產業注入潮州文化的內涵,從而打造出一批批特色的潮州文化乃至商品品牌。
在潮州,文化已成為助力經濟的強大基因,無處不在;在全國乃至全球,“潮元素”更為生動,廣為傳頌。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