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國文學雜志近期紛紛調高售價 尋覓新的出路
2010-04-06 10:01 來源:人民日報 責編:涂運
【CPP114】訊:事件回放
一場“漲價風”正在席卷一批外國文學雜志。
上海譯文出版社旗下的擁有32年歷史的雙月刊《外國文藝》新近改版,雜志定價從去年的每期10元飆升至15元。
由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的、有57年歷史的《世界文學》定價更是超過了15元大關,達15.
6元,而就在幾年前,該雜志每期只要9.6元。
外國文學期刊“三駕馬車”之一的《譯林》也不甘人后,定價從12.8元增至15元。
平均一算,上述雜志的提價幅度超過30%,最高漲幅達到50%。
發行量未受明顯影響
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吳洪解釋說,今年《外國文藝》的改版是一個大動作,光頁碼就增加了30多頁,雜志也從大16開本變成小16開本,“所以價格也相應調整”。“雜志原先每個印張不到1元,而一般圖書每個印張要2元錢才能收回成本。《外國文藝》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吳洪坦言。
《外國文藝》漲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同屬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雜志?录km然《譯文》?⒎莾H僅是經濟原因,但外國文學雜志的處境再次被擺到了讀者視線之內。
近年來,外國文學雜志普遍陷入窘境,不僅發行量嚴重下滑,讀者群也不斷縮小。有人評論,漲價是外國文學期刊的一種自救行為。不過,更多人質疑:漲價的外國文學期刊會不會加快讀者流失速度,成為“飲鴆止渴”?
吳洪坦言,漲價“基本不可能”扭轉雜志社的頹勢。但他也頗感意外,漲價后并沒有出現“讀者流失”,訂閱量目前還是保持在每期3000至4000冊左右。
《世界文學》主編余中先也舒了口氣,“發行量還保持在1萬冊左右。”漲價對發行量的影響并沒有顯現。不過他仍然擔心,“再漲下去,如果一年定價超過100元,可能就要流失讀者了。”
文學熱潮遭時代沖擊
近十幾年,外國文學期刊的地位急劇變遷。
“上世紀80年代,純文學期刊曾經輝煌一時,發行百萬份也不罕見。”吳洪介紹說,20世紀90年代后,《外國文藝》發行量從當初的10多萬冊跌至谷底的1萬冊左右。“現在肯花錢專門購買外國文學期刊的讀者,可算是‘死忠粉絲’了”。
“當年的輝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文學閱讀幾乎是老百姓唯一的文化生活。”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表示,“外國文學類雜志更因及時譯介大量西方當代文學新作而廣受讀者歡迎。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社會的發展和視聽媒體的傳播對閱讀產生了巨大沖擊,人們了解外國文學的渠道更多,不僅僅是局限于讀純文學類的期刊。”
“再加上近20年來,國內直接出版翻譯作品的出版社越來越多,譯介速度也越來越快,而外國文學類期刊卻受到篇幅、出版周期等限制,漸漸失去了競爭力。”吳洪說。
外國文學期刊覓出路
面對這樣的局面,張頤武認為,“外國文學期刊應有自己的定位。除了適應市場調整外,還應考慮讀者的需要。”他比較看好江蘇人民出版社的《譯林》,因為《譯林》兼顧了學術性、知識性、信息性和趣味性,形成了“學術平民化”的風格。
對于“市場”與“讀者”,吳洪還想補充與堅持的是:外國文學期刊要尋求發展,與其迎合讀者,不如引導讀者。他說,“在經濟社會的洪流中,最終會沉淀下一批熱愛文學的讀者,雖然數量很少,但足以成為外國文學雜志堅持辦刊的動力。”
也有學者認為,包括外國文學期刊在內的純文學刊物對于提高民眾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認為,“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文化政策,給外國文學雜志更寬松的生存空間。”
當然,他也建議說:外國文學期刊的視野不要只局限于譯介幾位國外大牌作家,而應善于發現那些新銳。“只有善于獨立發現的雜志,才會獲得讀者的認可。”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蘋果ipad讓雜志出版商找到新的促銷方式
英國廣播公司總裁發出警告將“遠離雜志”
Clip-Stamp-Fold雜志封面設計作品欣賞
一場“漲價風”正在席卷一批外國文學雜志。
上海譯文出版社旗下的擁有32年歷史的雙月刊《外國文藝》新近改版,雜志定價從去年的每期10元飆升至15元。
由中國社科院外國文學研究所主辦的、有57年歷史的《世界文學》定價更是超過了15元大關,達15.
6元,而就在幾年前,該雜志每期只要9.6元。
外國文學期刊“三駕馬車”之一的《譯林》也不甘人后,定價從12.8元增至15元。
平均一算,上述雜志的提價幅度超過30%,最高漲幅達到50%。
發行量未受明顯影響
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輯吳洪解釋說,今年《外國文藝》的改版是一個大動作,光頁碼就增加了30多頁,雜志也從大16開本變成小16開本,“所以價格也相應調整”。“雜志原先每個印張不到1元,而一般圖書每個印張要2元錢才能收回成本。《外國文藝》一直處于虧損狀態。”吳洪坦言。
《外國文藝》漲價,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同屬上海譯文出版社的《譯文》雜志?录km然《譯文》?⒎莾H僅是經濟原因,但外國文學雜志的處境再次被擺到了讀者視線之內。
近年來,外國文學雜志普遍陷入窘境,不僅發行量嚴重下滑,讀者群也不斷縮小。有人評論,漲價是外國文學期刊的一種自救行為。不過,更多人質疑:漲價的外國文學期刊會不會加快讀者流失速度,成為“飲鴆止渴”?
吳洪坦言,漲價“基本不可能”扭轉雜志社的頹勢。但他也頗感意外,漲價后并沒有出現“讀者流失”,訂閱量目前還是保持在每期3000至4000冊左右。
《世界文學》主編余中先也舒了口氣,“發行量還保持在1萬冊左右。”漲價對發行量的影響并沒有顯現。不過他仍然擔心,“再漲下去,如果一年定價超過100元,可能就要流失讀者了。”
文學熱潮遭時代沖擊
近十幾年,外國文學期刊的地位急劇變遷。
“上世紀80年代,純文學期刊曾經輝煌一時,發行百萬份也不罕見。”吳洪介紹說,20世紀90年代后,《外國文藝》發行量從當初的10多萬冊跌至谷底的1萬冊左右。“現在肯花錢專門購買外國文學期刊的讀者,可算是‘死忠粉絲’了”。
“當年的輝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文學閱讀幾乎是老百姓唯一的文化生活。”北京大學教授張頤武表示,“外國文學類雜志更因及時譯介大量西方當代文學新作而廣受讀者歡迎。進入20世紀90年代以來,信息社會的發展和視聽媒體的傳播對閱讀產生了巨大沖擊,人們了解外國文學的渠道更多,不僅僅是局限于讀純文學類的期刊。”
“再加上近20年來,國內直接出版翻譯作品的出版社越來越多,譯介速度也越來越快,而外國文學類期刊卻受到篇幅、出版周期等限制,漸漸失去了競爭力。”吳洪說。
外國文學期刊覓出路
面對這樣的局面,張頤武認為,“外國文學期刊應有自己的定位。除了適應市場調整外,還應考慮讀者的需要。”他比較看好江蘇人民出版社的《譯林》,因為《譯林》兼顧了學術性、知識性、信息性和趣味性,形成了“學術平民化”的風格。
對于“市場”與“讀者”,吳洪還想補充與堅持的是:外國文學期刊要尋求發展,與其迎合讀者,不如引導讀者。他說,“在經濟社會的洪流中,最終會沉淀下一批熱愛文學的讀者,雖然數量很少,但足以成為外國文學雜志堅持辦刊的動力。”
也有學者認為,包括外國文學期刊在內的純文學刊物對于提高民眾素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復旦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梁永安認為,“國家應該制定相應的文化政策,給外國文學雜志更寬松的生存空間。”
當然,他也建議說:外國文學期刊的視野不要只局限于譯介幾位國外大牌作家,而應善于發現那些新銳。“只有善于獨立發現的雜志,才會獲得讀者的認可。”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蘋果ipad讓雜志出版商找到新的促銷方式
英國廣播公司總裁發出警告將“遠離雜志”
Clip-Stamp-Fold雜志封面設計作品欣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