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工荒與就業難 中國式的存在
2010-02-26 09:02 來源:CPP114 王琦/整理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與“用工荒”形成鮮明對比,就業難也客觀存在。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就業依然嚴峻。表面看,“用工荒”和就業難是對悖論性存在。但剖析兩者的背后成因,癥結都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不完善導致低端制造業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而知識層次相對較高的大學生既不能和農民工形成差異化的就業競爭,又不具備制造業的就業成本優勢,于是形成了一邊“用工荒”、另一邊就業難的現象。
【CPP114】訊:“用工荒”“招工難”“缺工”成為近日各大媒體新聞熱搜索詞。每年“兩節”期間,“企業用工難”問題已經成為老生常談的話題。而今年,問題的嚴重性更是愈演愈烈,企業訂單回暖,接單接的手軟,卻為招不到工人而發愁,其中,廣州、深圳、東莞等珠三角地區城市缺工超過200萬人,部分生產線已處于停工狀態。職場求職人員較以往明顯減少,而求職者則有選擇性挑選適合自己的崗位和單位參加面試。但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卻不容忽視,那就是與用工荒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就業難的事實也客觀存在。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依然相當嚴峻,不少大學畢業生面臨著“畢業即失業”的困境。
“用工荒”、“就業難”表面上具有悖論性,又是如何體現中國式的存在?各家媒體,莫衷一是。
與“用工荒”形成鮮明對比,就業難也客觀存在。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就業依然嚴峻。表面看,“用工荒”和就業難是對悖論性存在。但剖析兩者的背后成因,癥結都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不完善導致低端制造業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而知識層次相對較高的大學生既不能和農民工形成差異化的就業競爭,又不具備制造業的就業成本優勢,于是形成了一邊“用工荒”、另一邊就業難的現象。破解“用工荒”和就業難,路徑都指向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企業不能僅滿足于提高工資吸引農民工,解決暫時的用工荒;同時,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形成完整產業鏈,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緩解就業難。
(據《廣州日報》)
周臘元指出,“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的實質是勞動力供需發生的摩擦性、結構性矛盾,是供需雙方相互不適應造成的。這種局面短時期內難以根本好轉。他認為,勞務輸出在一定時期內對“富民強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不能片面夸大它的作用,而應該加大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力度,特別是用工需求大、經濟發達的地方應該想方設法優化本地勞動力配置,改善勞動者就業環境,首先滿足當地企業的用工需求,留住本地勞動力,甚至吸引外地勞動力;“招工難”與“就業難”一起抓,把解決企業用工問題、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凈化就業環境放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位置加以重視,要像招商引資一樣重視企業用工,更不能為了招商引資損害勞動者權益。
(據經濟參考報)
為什么“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如此矛盾地存在?反思造成這一矛盾現象的根本原因還得從我們的教育體制說起。從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制度開始,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就奉行一條精英路線——為國家培養精英人才,上個世紀末,雖然打出了教育改革的旗號,但是改革的結果卻是教育產業化、學術娛樂化,大學更多的是產出文憑,卻鮮少產出人才,大學教育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除了少數定向培養的學生之外,更多的大學生畢業后根本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也就是說大學教育已經大眾化的今天,人們心中的“精英”觀念卻沒有絲毫改變。這不能不說是整個高等教育的悲哀。
(據博思人才網)
目前的困境,更多出在結構上,出在制度上。因此,“勞工荒”發出了意味深長的信號:社會資源分配的政策性失衡,也就是我們曾經指出過的“二元化結構”現象,使得勞動力市場嚴重扭曲。它不僅成為國內消費不振的禍首,還影響到經濟增長的后勁,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并阻滯中國城市化乃至現代化的進程。如果這種局面得不到及時改變,民工荒和大學生“過剩”還將長期延續下去,不止是在制造業領域,還會蔓延到商業服務和社會服務業,成為中國未來發展與穩定的一大障礙。
(據北方網)
然而,企業為招不到優秀廉價的勞動工而“煩惱”,求職者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郁悶”。本質上,凸顯的是當前就業市場中雇傭價值取向日趨激化的雇傭矛盾。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時代變遷,人們的價值取向也隨之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無論是用工單位還是擇業者所追求的滿足也越來越多。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2010年大中專高校畢業生也將迎來求職高峰,在目前職場雇傭矛盾持續的情況下,職場雇傭矛盾會愈演愈烈。企業用工價值取向及雇傭待遇福利底線如何得到改善,求職者擇業價值觀如何得到正確引導,是解決“雇傭矛盾”“用工荒”現象的又一值得關注的重大議題。
(據荊楚網)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別讓印包產業“用工荒”成為“拐點”
印刷業“用工荒” 荒的不是“人”是“技術”
沿海地區現大規模用工荒 珠三角缺工超200萬
“用工荒”、“就業難”表面上具有悖論性,又是如何體現中國式的存在?各家媒體,莫衷一是。
與“用工荒”形成鮮明對比,就業難也客觀存在。特別是大學畢業生就業依然嚴峻。表面看,“用工荒”和就業難是對悖論性存在。但剖析兩者的背后成因,癥結都在產業結構不合理。產業鏈條不完善導致低端制造業需要大量廉價勞動力,而知識層次相對較高的大學生既不能和農民工形成差異化的就業競爭,又不具備制造業的就業成本優勢,于是形成了一邊“用工荒”、另一邊就業難的現象。破解“用工荒”和就業難,路徑都指向產業結構的轉型和升級。企業不能僅滿足于提高工資吸引農民工,解決暫時的用工荒;同時,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和升級,形成完整產業鏈,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緩解就業難。
(據《廣州日報》)
周臘元指出,“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的實質是勞動力供需發生的摩擦性、結構性矛盾,是供需雙方相互不適應造成的。這種局面短時期內難以根本好轉。他認為,勞務輸出在一定時期內對“富民強縣”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不能片面夸大它的作用,而應該加大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力度,特別是用工需求大、經濟發達的地方應該想方設法優化本地勞動力配置,改善勞動者就業環境,首先滿足當地企業的用工需求,留住本地勞動力,甚至吸引外地勞動力;“招工難”與“就業難”一起抓,把解決企業用工問題、優化配置勞動力資源、凈化就業環境放在社會經濟發展的戰略位置加以重視,要像招商引資一樣重視企業用工,更不能為了招商引資損害勞動者權益。
(據經濟參考報)
為什么“用工荒”與“大學生就業難”在我們這個國度里如此矛盾地存在?反思造成這一矛盾現象的根本原因還得從我們的教育體制說起。從一九七七年恢復高考制度開始,我們國家的高等教育就奉行一條精英路線——為國家培養精英人才,上個世紀末,雖然打出了教育改革的旗號,但是改革的結果卻是教育產業化、學術娛樂化,大學更多的是產出文憑,卻鮮少產出人才,大學教育與市場需求嚴重脫節——除了少數定向培養的學生之外,更多的大學生畢業后根本找不到對口的工作。也就是說大學教育已經大眾化的今天,人們心中的“精英”觀念卻沒有絲毫改變。這不能不說是整個高等教育的悲哀。
(據博思人才網)
目前的困境,更多出在結構上,出在制度上。因此,“勞工荒”發出了意味深長的信號:社會資源分配的政策性失衡,也就是我們曾經指出過的“二元化結構”現象,使得勞動力市場嚴重扭曲。它不僅成為國內消費不振的禍首,還影響到經濟增長的后勁,進而影響到社會的穩定,并阻滯中國城市化乃至現代化的進程。如果這種局面得不到及時改變,民工荒和大學生“過剩”還將長期延續下去,不止是在制造業領域,還會蔓延到商業服務和社會服務業,成為中國未來發展與穩定的一大障礙。
(據北方網)
然而,企業為招不到優秀廉價的勞動工而“煩惱”,求職者因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郁悶”。本質上,凸顯的是當前就業市場中雇傭價值取向日趨激化的雇傭矛盾。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和時代變遷,人們的價值取向也隨之發生了本質的變化,無論是用工單位還是擇業者所追求的滿足也越來越多。在人才競爭日趨激烈的今天,2010年大中專高校畢業生也將迎來求職高峰,在目前職場雇傭矛盾持續的情況下,職場雇傭矛盾會愈演愈烈。企業用工價值取向及雇傭待遇福利底線如何得到改善,求職者擇業價值觀如何得到正確引導,是解決“雇傭矛盾”“用工荒”現象的又一值得關注的重大議題。
(據荊楚網)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別讓印包產業“用工荒”成為“拐點”
印刷業“用工荒” 荒的不是“人”是“技術”
沿海地區現大規模用工荒 珠三角缺工超200萬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