診斷創意包裝的五大病癥
2010-01-25 08:40 來源:CPP114 王琦 責編:Victoria
- 摘要:
- 現在是強調個性講究創意的年代,包裝不再只是產品的外飾,企業開始意識到創意包裝的重要性。然而,整個市場大環境的定性,企業對于創意包裝理念理解異同,使得創意包裝出現了種種病癥。我國企業創意包裝的病癥,具有代表性的不外乎以下幾種
【CPP114】訊:現在是強調個性講究創意的年代,包裝不再只是產品的外飾,企業開始意識到創意包裝的重要性。然而,整個市場大環境的定性,企業對于創意包裝理念理解異同,使得創意包裝出現了種種病癥。我國企業創意包裝的病癥,具有代表性的不外乎以下幾種:
跟風癥
包裝缺乏個性,讓人過目就忘,這是普通的病癥,就像是“流感”一樣,四處可見。動畫《喜羊羊與灰太郎》火了之后,市場上產品的包裝上處處可見喜羊羊與灰太郎的圖案。運用人氣事物作為包裝要素,初見是新意,隨處可見就變膩味了。創意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別具一格,跟風形成不了自己的風格。
惡俗癥
視覺效應并不代表包裝非得使用鮮明奪目的顏色,或許是文化風俗的影響,我國企業偏愛大紅大紫的色彩,消費者都被看成是同一類人,極少考慮細分市場。
過度追求眼球效應,往往造成反效果。例如,因惡俗廣告而出名的“恒源祥”,雖然在行內外都出盡了風頭,卻給人留下了企業缺少文化涵養的深刻印象。相信經營品牌需要的是優質的形象,而不是讓人覺得俗氣。
脫離群眾、不管不顧的包裝,就算產品質量不錯也會在無形之間降低檔次,與競爭對手相比明顯矮了一節,失了先機。
山寨癥
由上圖不難發現,從品牌名稱、商標設計到外包裝,兩版牛奶超級雷同,但仔細一看還是能發現不少細微的不同。山寨版的“特倫舒”遭遇到正宗的“特侖蘇”時,光看質感這一點就得甘拜下風。
山寨之所以被稱為山寨,就是它以正宗品牌為模板,和主流打著擦邊球。不難發現這類產品大都是從外觀著手,少有人在質量上花費心思。
山寨版鉆的就是視覺相似感讓市民辨不出真假的空子,而這類無良產品多為假冒偽劣產品。為杜絕這種借助名品上位的行為,工商部門打擊措施已經大力開展。
山寨已經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觸及到了侵權的范圍。
無名癥
這類病癥追根究底就在于企業對產品名稱的重視不夠。商標處理草率拙劣,命名極普通,這樣的包裝要讓消費者從無數同類產品中記住你,這簡直就是在挑戰消費者的記憶能力。
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能為企業產生增值,但增值的源泉來自于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于產品的印象。企業在意識上的忽視往往造成產品沒名沒份,品牌淹沒也就不足為奇了。
玩藝癥
自孔子就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藝”居其末,“游”是對待藝術的方式,在畫界就是游戲筆墨而已。中國人對待藝術的態度似乎向來不太認真,浸染了太多 “玩”的思想,以致當代許多人不乏一些著名畫家也經常對人說:“我們畫畫不過是畫著玩而已……”似乎這樣就能表明其格高不俗,抑或代表一種自我解嘲的意思。
年輕人年輕氣盛,犯此錯的比例占大多數,他們缺少對企業、對產品、對包裝功能的正確認識,純粹是以玩藝術來對企業產品進行包裝,藝術觀賞性是高了,但似乎推動不了銷售。這種設計過剩癥,要來合用?
一味地追求眼球效應,創意包裝漸漸地開始變味,從而讓所謂的“風格”變得空泛無味。筆者強調的“風格”,是創意設計,蘊含的是對產品本質的了解、多年的市場觀察經驗以及文化底蘊的浸透。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跟風癥
包裝缺乏個性,讓人過目就忘,這是普通的病癥,就像是“流感”一樣,四處可見。動畫《喜羊羊與灰太郎》火了之后,市場上產品的包裝上處處可見喜羊羊與灰太郎的圖案。運用人氣事物作為包裝要素,初見是新意,隨處可見就變膩味了。創意并不是人云亦云,而是別具一格,跟風形成不了自己的風格。
惡俗癥
視覺效應并不代表包裝非得使用鮮明奪目的顏色,或許是文化風俗的影響,我國企業偏愛大紅大紫的色彩,消費者都被看成是同一類人,極少考慮細分市場。
過度追求眼球效應,往往造成反效果。例如,因惡俗廣告而出名的“恒源祥”,雖然在行內外都出盡了風頭,卻給人留下了企業缺少文化涵養的深刻印象。相信經營品牌需要的是優質的形象,而不是讓人覺得俗氣。
脫離群眾、不管不顧的包裝,就算產品質量不錯也會在無形之間降低檔次,與競爭對手相比明顯矮了一節,失了先機。
山寨癥
山寨之所以被稱為山寨,就是它以正宗品牌為模板,和主流打著擦邊球。不難發現這類產品大都是從外觀著手,少有人在質量上花費心思。
山寨版鉆的就是視覺相似感讓市民辨不出真假的空子,而這類無良產品多為假冒偽劣產品。為杜絕這種借助名品上位的行為,工商部門打擊措施已經大力開展。
山寨已經不是單純的模仿,而是觸及到了侵權的范圍。
無名癥
這類病癥追根究底就在于企業對產品名稱的重視不夠。商標處理草率拙劣,命名極普通,這樣的包裝要讓消費者從無數同類產品中記住你,這簡直就是在挑戰消費者的記憶能力。
品牌,是一種無形的資產,能為企業產生增值,但增值的源泉來自于消費者心智中形成的關于產品的印象。企業在意識上的忽視往往造成產品沒名沒份,品牌淹沒也就不足為奇了。
玩藝癥
自孔子就說:“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藝”居其末,“游”是對待藝術的方式,在畫界就是游戲筆墨而已。中國人對待藝術的態度似乎向來不太認真,浸染了太多 “玩”的思想,以致當代許多人不乏一些著名畫家也經常對人說:“我們畫畫不過是畫著玩而已……”似乎這樣就能表明其格高不俗,抑或代表一種自我解嘲的意思。
年輕人年輕氣盛,犯此錯的比例占大多數,他們缺少對企業、對產品、對包裝功能的正確認識,純粹是以玩藝術來對企業產品進行包裝,藝術觀賞性是高了,但似乎推動不了銷售。這種設計過剩癥,要來合用?
一味地追求眼球效應,創意包裝漸漸地開始變味,從而讓所謂的“風格”變得空泛無味。筆者強調的“風格”,是創意設計,蘊含的是對產品本質的了解、多年的市場觀察經驗以及文化底蘊的浸透。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