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志“潛規則”泛濫:賣版面 登軟文 紅包評論
2010-01-06 10:27 來源:青年報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在《上海采風》改版第一期上刊登了《名人爭說周立波》《上海,是不是“文藝批評重鎮”》等重頭文章。劉巽達透露,這些文章都通過了文聯各協會秘書長的討論,F在一些雜志名義上屬于某部門,其實關系已經十分松散,如何監管雜志運行,已成當務之急。
【CPP114】訊:上海文聯主辦的《上海采風》雜志自今年1月起全新改版,主編劉巽達4日在接受本報采訪時公開宣稱,該雜志將是一份“嚴肅的、高尚的”的雜志,并且杜絕紅包評論和賣版面的現象。此種表態,在雜志“潛規則”泛濫的今日,顯得振聾發聵。“潛規則”究竟已經猖狂到何種地步?又有什么規避之策?記者4日對此進行了調查。
【亂相】
“現在誰不這么干?”
中國雜志賣版面現象究竟有多嚴重,活躍于各論壇的所謂“論文代理人”最清楚不過。記者就認識這么一個代理人,他透露,上個月他的收入超過了3000元。這筆收入是怎么構成的呢?據這個代理人說,按照現在很多雜志的明碼標價,在普通的省級期刊發表5000字,收費600元左右,而國家級核心期刊則是2000元起價。3000元的月收入就每篇論文收取10%介紹費構成的,“上個月我起碼介紹了二十幾篇論文吧,F在很多雜志都這么干!”
記者了解到,如果說“潛規則”一詞還有點羞羞答答的意思,那現在雜志賣版面早已公開化。去年被炒得沸沸揚揚的《報告文學》公開賣稿一事,其實是冰山一角。對于一些人文社科類雜志來說,還有一塊收益來自于“紅包評論”。某些文學新人寫了新書,需要有人來吹捧,于是花錢請評論家寫文章,又花錢請雜志刊登。這就是所謂“紅包評論”。據悉,評論家收費按名氣大小不一,而雜志收費則比論文略低。
【探因】
“不讓登廣告就登軟文”
在某評論類雜志工作的葉先生平時又做記者,又當編輯,每個月收入3000元不到。“這還算好的呢!如果不做紅包評論,我們真的要喝西北風了!”葉先生說。葉先生所在的雜志在十幾年前還不用為生計發愁,有當地文聯作協的支持,每年都會有數十萬補助。后來文學式微,發行量下滑,看到影響小了,有關方面隨之減少了補助。“現在他們每年就給十幾萬,而雜志運行要五六十萬,不賣版面怎么行呢?”
另一個因素是國家對雜志廣告審查嚴格。葉先生告訴記者,按照規定,他們的雜志每期最多只能登一則酒類廣告,煙草廣告則被禁止。“不讓登廣告,就登軟文,兩者收費其實差不多。”
全國這么多雜志在賣版面,版面依然供不應求,這主要是因為學校評研究生學位規定受憑者必須在核心期刊發表論文,一些論文十分拙劣,就必須花錢刊登。這就有了一塊很大的市場需求。
【解決】
雜志運營誰來監管?
有一點必須明確的是,國家對賣版面和紅包評論是禁止的。記者當天了解到,早在2000年,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就發布了《關于禁止收費約稿編印圖書和期刊的通知》,明確指出,任何出版單位不得以任何名義和手段向供稿個人和單位收取任何費用,一經發現,將嚴肅處理。
而劉巽達先生之所以能做這番有底氣的表態,多少因為他所主編的《上海采風》雜志,運營經費80%由上海文聯承擔。“我們這份雜志面對的是全國的文學、藝術、文化界,僅上海文聯的會員就有14000人。上海文聯必須對他們擁有話劇權。”
但是顯然并非所有部門對于話語權都這么迫切,因此得不到更多資金支持的雜志,只有另找門路。據記者所知,有些內部混亂的雜志,原先民主的選稿制度已被破壞,登哪些稿件,往往是一兩個人說了算,這顯而易見地影響了雜志質量,并給賣版面和紅包評論等提供了可乘之機。
在《上海采風》改版第一期上刊登了《名人爭說周立波》《上海,是不是“文藝批評重鎮”》等重頭文章。劉巽達透露,這些文章都通過了文聯各協會秘書長的討論。現在一些雜志名義上屬于某部門,其實關系已經十分松散,如何監管雜志運行,已成當務之急。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山寨”雜志沖擊正規出版市場
時代等4家雜志出版商將聯合創建在線雜志商店
日本雜志出版的轉型趨勢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