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草漿生產線全部關閉
2009-09-25 11:27 來源:浙江日報 責編:喻小嘜
- 摘要:
- 有人說,人類需要的生態是“綠韻”和“紅脈”的有機融合,是藍天、綠野、碧水、沃土、空氣和產業、交通、城鎮、文脈的融合,是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積極創業創新的浙江人,一定會迎來這樣美好的明天。
大治3年,重塑浙江。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全省的生態環境狀況發生顯著變化,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標明顯下降,行業結構得到調整,我省成為全國第一個沒有機立窯的省份,造紙行業草漿生產線全部關閉,至少領先其他省3年以上……
我省嚴格環境準入制度,強制淘汰落后生產力,促進產業和產品結構優化升級。僅2008年,全省因環保問題否決了“兩高一資”(高能耗、高污染、資源性)項目達700余個,涉及投資額35億元左右!
根據區域生態功能,我省漸次確定發展規劃和產業布局,率先在全國出臺了《進一步完善生態補償機制的若干意見》、《浙江省生態環保財力轉移支付試行辦法》一系列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財政和稅收政策,率先探索排污權交易,逐步體現資源環境的使用成本和保護收益。我省還將環境執法信息納入金融征信系統,把企業環境行為作為決定信貸行為和確定信貸規模的重要因素。
天在變藍,水在變清,但一切并未劃上句號。新一輪的“811”行動又吹響了號角,對環境污染的整治面從工業到農業,從重點突破轉向全面推進,從整治走向建設、改善、提升。2008年,“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行動計劃”啟動,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圍繞節能降耗、節約集約用地、生態環境保護三大目標,數十項地方性法規、行政規章出臺,任務層層分解,責任層層落實,跟蹤檢查與量化考核全面實施。
從一輪又一輪的污染整治風暴,到建立環保優化經濟增長體系,浙江圍剿污染的決心不斷升級,制度越來越嚴。
環保生活成為公眾時尚
咬定生態不放松。
從城市到鄉村,從平原到山區,浙江以前所未有的大手筆開展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廢礦復綠、水土保持、公路綠化、清水河道、自然保護區、濕地保護等工程。
從2003年至2008年,全省用于生態建設的資金投入累計高達998.9億元,相當于同期GDP的2.06%,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如今,全省約7000個行政村開展了生活污水治理,75%的行政村實行了生活垃圾統一收集,8成以上的鄉鎮建成垃圾中轉設施。太陽能等清潔能源、測土配方施肥在農村大力推廣,建成30個化肥農藥減量增效控害示范區。
目前,我省已有1個國家級生態縣,43個國家級生態示范區,138個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總數位居全國前列。
今年8月,“森林浙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這個規劃的夢想是:到2015年,“森林浙江”建設覆蓋全省,山地、河流、海島、城市、鄉村一起謀劃,既構筑生態屏障,又打造生態景觀,無山不綠,有水皆清,四時花香,萬壑鳥鳴,綠蔭護夏,紅葉迎秋。
60年來,和環境質量一起改善的還有每一個人的生活。在安吉70%的鄉村,幾乎每家每戶的門口都有一個小花園,它實際上就是一個微型的生活污水處理廠,運用人工濕地的方法對污水進行植物吸附。農村環境優美了,安吉人開起了農家樂,僅此一項安吉縣財政收入就達到了3個億。
“美起來了,亮起來了!”在杭州運河邊住了60多年的老人陳華泉感慨。運河沿線游步道全線貫通后,一水穿城,移步成景,成了游客、市民閑暇散步的好去處。在浙江,注重人與自然和諧,已經成為城市建設的新理念。
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家庭,在全省織成一張巨大的“綠色網絡”。隨手關燈、步行上班、減少電梯使用、購買小排量汽車、使用環保購物袋、教材循環利用、廢物再利用——環保成為一種生活方式。
公眾的環保意識在覺醒。在嘉興,專門有一支由企業所在地群眾和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市民組成的“市民檢查團”,深入企業一線檢查,形成了“企業治污到不到位群眾來點評”的新機制。
一些屢次違法排污的企業被“曝光”,登上違法排污的黑名單。更多的企業、行業、經濟開發區,則把環保壓力變為發展動力,開展科技創新、實施清潔生產,發展循環經濟,加快轉型升級。生態高效農業、生態林業、生態旅游業蓬勃發展。
生態文明就這樣漸漸滲入到我們生產、生活的每一個細節。有人說,人類需要的生態是“綠韻”和“紅脈”的有機融合,是藍天、綠野、碧水、沃土、空氣和產業、交通、城鎮、文脈的融合,是自然與人文的和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全面貫徹科學發展觀、積極創業創新的浙江人,一定會迎來這樣美好的明天。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新聞: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