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期刊60年:起起伏伏總向前
2009-09-24 07:05 來源:《中國新聞出版報》 晉雅芬 責編:嚴影
- 摘要:
- 張伯海回憶說,1977年與2003年曾三次開展“治散、治濫”工作,壓縮掉包括黨政機關在內的數百種期刊,這是期刊的“瘦身”,使得期刊在品種結構上更趨合理。大量原先定位優勢不明顯的刊物也紛紛調適定位,如《格言》、《意林》、《特別關注》等,由于調適定位而體現的鮮明個性,這些期刊幾乎一夜間變成深受讀者喜愛的精神佳品。一些積累雄厚的刊物,如《時尚》、《瑞麗》等,則采用從綜合版細分為不同個性的分版,為適應不同類型讀者而量體裁衣。在這一時期,不少期刊在設計、印制等外在形態方面也有了大幅度提升,這使得期刊市場更顯得琳瑯滿目,一些優質期刊產品置身國際期刊先進產品之列且毫不遜色。
產品開發,大眾需要什么就有什么
在過去的60年里,除了數量的迅速增長,期刊的品種也得到了極大豐富。
面貌一新,
期刊市場熠熠生輝
新中國成立初期,一些體現新中國面貌的期刊紛紛創刊,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期刊更多的是發揮思想武器和宣傳工具的作用。隨著期刊被定位為商品,期刊從業者在打造期刊市場時開始將目光著眼于符合市場需要的期刊品種,而不再像過去那樣以打造承載輿論宣傳、道德教育作用的期刊為滿足。
張澤青回憶說,隨著改革開放最先創刊的期刊品種與“文革”前、“文革”當中的期刊品種完全不同。1978年,天津新創辦的綜合文化類刊物《八小時以外》、新中國成立以后第一本專門面向老年人的刊物《長壽》以及文學類刊物《小說月報》,都讓全國讀者耳目一新。“改革開放寬松的社會環境催生了滿足人們各種需求的休閑娛樂類刊物,這3本雜志在當時確實產生了比較大的影響,發行量都非常大。”
改革開放初期,引領期刊改革風尚的還有廣東省的期刊工作者,他們曾經領全國期刊風氣之先,掀起了全國同類期刊改刊名的風潮。1981年,他們率先將《廣東青年》更名為《黃金時代》,1982年將《廣東婦女》更名為《家庭》,目的都是從以往宣傳說教的模式中走出來,把刊物辦成能叩動讀者心靈、令讀者心情愉悅的精神產品,并以這樣的產品開發和占有市場。
20世紀80年代,先后推出的還有《讀者文摘》(1993年更名為《讀者》)、《青年文摘》、《知音》、《故事會》、《演講與口才》、《海外文摘》、《女友》、《今古傳奇》、《深圳青年》等一大批面貌一新的刊物,這些刊物都起到了推動期刊產品向商品轉化的有力作用。
辦刊熱不衰,
在有限空間爭雄逐鹿
改革開放推動中國期刊的數量迅速增長、品種迅速豐富。由于“辦刊熱”久久不衰,日益增多的刊物為爭奪“屋頂”之下幾乎凝滯了的有限市場空間,就必須學會如何在辦刊質量、市場經營等方面奮力廝拼。
張伯海認為,20世紀90年代因此成為我國期刊市場上爭雄逐鹿、熱氣騰騰的年代。一些出類拔萃的品牌期刊正是在這樣的競爭環境中噴薄而出,如在上世紀80年代便已嶄露頭角的《讀者》、《家庭》、《知音》、《故事會》等雜志,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進一步成為雄踞一方的響亮品牌。90年代出現的《三聯生活周刊》、《新周刊》、《財經》等刊物,因為人才薈萃、起點立意高、借鑒能力強而崛起刊壇,成為新銳品牌刊物。還有借助與國外品牌期刊合作的優勢而著力打造的高端時尚刊物,如《世界時裝之苑》、《時尚》、《瑞麗》等,內容璀璨奪目,廣告效益可觀,為我國20世紀90年代的期刊增添了顯眼的重量級選手。
自我調適,
品種結構上更趨合理
進入2l世紀,我國期刊呈現出加強自我調適和優化、不斷提升期刊質量與市場運作水平的可喜現象。
張伯海回憶說,1977年與2003年曾三次開展“治散、治濫”工作,壓縮掉包括黨政機關在內的數百種期刊,這是期刊的“瘦身”,使得期刊在品種結構上更趨合理。大量原先定位優勢不明顯的刊物也紛紛調適定位,如《格言》、《意林》、《特別關注》等,由于調適定位而體現的鮮明個性,這些期刊幾乎一夜間變成深受讀者喜愛的精神佳品。一些積累雄厚的刊物,如《時尚》、《瑞麗》等,則采用從綜合版細分為不同個性的分版,為適應不同類型讀者而量體裁衣。在這一時期,不少期刊在設計、印制等外在形態方面也有了大幅度提升,這使得期刊市場更顯得琳瑯滿目,一些優質期刊產品置身國際期刊先進產品之列且毫不遜色。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