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恒通:傳承“國紙”第一人
2009-06-01 15:57 來源:浙江日報 責編:任蓓
【編者按:“你造的紙用在古籍修復上,也是為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做出了一大貢獻!”這是日前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李大東副研究員對奉化市蕭王廟街道棠云村袁恒通的高度評價!
【我要印】“你造的紙用在古籍修復上,也是為中國傳統文化保護做出了一大貢獻!”這是日前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李大東副研究員對奉化市蕭王廟街道棠云村袁恒通的高度評價。今年73歲的老袁,造了一輩子紙。他出現在人們視野之前,有一個難題曾困擾著國內眾多的知名圖書館和博物館,其中也包括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等,那就是修復古籍,卻找不到相應的紙張。不久前,美國普利斯頓大學東亞圖書館館刊主編羅南熙到老袁家參觀后大為驚訝,他萬萬沒想到在浙江寧波還能看到如此原生態的作坊。
小作坊連接“古籍庫”
袁恒通家坐落在一條緩緩流淌的河邊,沿河岸可以看到大缸、燒鍋、料池等。他的家和作坊連在一起,像棚戶搭建的,算不上像樣的房舍。家中濕漉漉的,濾池、搗漿桶、抄紙槽,雜亂地分布,搗漿的石臼里戳著碗口粗的木槌,斑駁老舊,散發著原始的氣息。他的手工紙就是在這樣雜亂的環境里一張張抄造出來的。
外行人不大關注,其實,古籍嬌貴得像個“貴婦人”,既受不了風吹雨淋,又耐不住冷熱潮濕。嬌嫩的“皮膚”遇到霉變、蟲蛀、污漬、水漬、焦脆、粘連等傷害,身價就會大打折扣。而藏于深閨秘閣,“貴婦人”又多有疾病纏身,僅據天一閣1976年對館藏8萬卷善本普查顯示:脫線的有2427冊、蟲傷的3017冊、水跡霉變的574冊,占總數的五分之一。給“貴婦人”療傷,用現代紙,不符合“修舊如舊”的古籍修復保護要求;用古代紙,哪里去找?誰憑白無故會收藏古代紙呢?
天一閣博物館李大東副研究員分析,宋以后,浙江是中國造紙的中心,而奉化的棠云村有著悠久的造紙歷史。他摸到棠云村一問,村民們說:“現在造紙不賺錢,沒人造了,有家姓袁的好像造些。”1997年4月的一天,李大東敲響袁恒通家門時,眼前的景象多少有些讓他失望:簡陋的設備,布滿了灰塵,腳下的池槽干枯見底,作坊已近倒閉。李大東查看一圈,見工藝設施和生產原料很原始,具備生產古籍用紙的條件,他眼前似乎呈現出一線希望。
在袁恒通手上,造過繡紙、宣紙、壽紙、印刷紙、窗戶紙等多種用紙,最能體現他技術水平的是貼金箔用的烏金紙,但這和修復古籍用紙還有很大區別。老袁人很隨和,對李大東的想法,也很有興趣。專家提出的紙張薄厚、顏色、配方和纖維構成等,盡管改變很大,都一一答應下來。為了讓他增加感性認識,李大東還邀請他到天一閣翻閱館藏古籍,給他講古籍用紙的特點。在李大東的指導下,原料調配了不知多少次,配方改了又改,前后經過上百次試驗,老袁終于拿出了修復古籍的專用紙。他同時還研制出了一種國內也是少見的,具有苦澀味道,能防蟲,可用來修復古籍又適合畫畫的苦竹紙。
棠云能產修復古籍的紙,立刻引來國內外的眾多專家,他們用十分挑剔的目光審視著這復古的“老貨”。南京博物院副院長、全國紙質類文物保護專家奚三彩專程來到棠云,翻著老袁的紙高興地說:“我走了好些地方,還是這里的工藝古樸、完整,造出的紙最好。”上海圖書館古籍修復專家潘美娣兩次到棠云考察,認為這里的紙適合古籍修復,她還把紙推薦給中山大學圖書館。南京圖書館副館長宮愛東考察后當場定下10萬張。
四處透風的小作坊,造出了稀罕之物,令專家們不得不另眼相看,他們也賦予老袁的紙一個新稱謂——棠云紙。而令老袁萬萬沒想到的是,他的小作坊連接上了天南海北的“大機構”:國家圖書館、北京大學圖書館、江蘇省圖書館、南京大學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省圖書館、武漢大學圖書館、福建師范大學圖書館、中山大學圖書館、廣西大學圖書館等地的專家先后來考察,都不約而同地選用了“棠云紙”。
【點擊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閱讀:
中國紙業正在向先進制造業轉型
美國紙質印刷報紙前景一片黯淡
調整和振興——中國紙業發展新階段的核心使命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