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07-30 00:00 來源:????? 責編:???
近日讀書,看到了云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本新書《古老的記憶—云南民族古籍》,給了我很多過去不知道的新知識,也想把讀此書的幾點感受向同行們介紹介紹,下面就先把此書有關紙和印刷的部分摘出介紹給大家分享。
該書介紹彝文古籍時寫道:紙質彝文古籍是彝文古籍的主體,彝族用紙和以紙制書的歷史很久遠。彝語各方言區的“紙”一詞聲韻基本相同,說明該詞產生于分支之前。成書于晉代的彝文文論著作《彝族詩文論·紙筆與寫作》中說:“不尋紙的根,誰人也不知;不敘筆的史,不明筆來歷。如若沒有筆,用什么來寫?記史就難了。后來智者多,智者會造紙,智者會選筆,凡事都可寫。”這證明彝族以紙制書當在晉代以前。
彝文古籍的制作方式是隨彝族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它經歷了手寫、鐫刻、模鑄、木刻印、石印、鉛印幾個發展階段。手寫與鐫刻是兩種便利的古籍制作方式,一支筆、一碗墨、一件能寫字的物品或加一根鋼釬、一把鐵錘即能制作,F存的元代以前的彝文古籍,大多是用這兩種方法制成的。
與鑄字印刷的方式不同,用模鑄制作的彝文古籍是將成文成篇的文獻一次鑄在器物上。由于受到技術要求高、制作成本高、難以制作長篇著作等因素的限制,模鑄方法歷來用得極少,全國所有彝區也只發現了云南昭通的“蛙鈕銅印”和貴州大方縣的“成化鐘”兩件實物。
彝文木刻印刷古籍,流傳下來年代最早的是成書于明代的著作。武定鳳氏土司組織刻印的《勸善經》,成書時間大約在明代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流傳于四川大涼山和云南小涼山地區的《瑪牧特依》(漢澤為《教育經典》),前半部分刊刻于清朝末葉,后半部分刊刻于民國時期?逃诠1865年的《色尾處莫》的刊刻組織人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邑慈悲村的何四八甲和李忠寶兩位先生。全書共160頁,24000個彝文字,五言句約4800行。40塊木刻雕版中的25塊,為何四八甲的后人何長安所珍藏。
歷史上,彝族無石印制書傳統。直至1936年,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在編印《彝文叢刻》時,才由商務印書館石印了第一部彝文古籍。所以,石印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彝族的彝文古籍制作方式。
彝文古籍的鉛印,始于20世紀初。1906年,在路南傳教的法國神父保祿·維亞爾攜帶彝族青年畢映斗,前往香港鑄彝文鉛字,編印《法羅詞典》、《教義問答》兩部書。1909年,畢映斗用從香港帶回來的鉛字辦了一間印書坊,再版了《教義問答》,重新編譯出版了《領圣體前后經》。這個印書坊由畢映斗一個人經營,檢字、排版、校對、印刷、裝訂整個工序全由他一人完成。雖然鉛印的彝文古籍在品種上很少,但對彝文古籍的制作方式產生了積極影響。
該書第54頁講到藏文印本:“約在公元1400年前后……一些常育經文的抄本和印本也陸續傳入納西族地區。”“在納西族木氏土司的支持下,還刊刻了幾部噶舉之食常育經典。”該書第60頁講到藏文古籍版本特征時寫道:藏文書寫印刷的質料,最先是用羊皮、木簡、白樺樹皮,最后發展到用紙。
藏紙原料是一種稱為“阿交如交”的草。這種草不但纖維好,造出的紙韌性強,而且有一定毒性,可以防蛀。此外,書頁四周涂一種叫“次絲”的橙黃色顏料,內有防蛀藥物,既起到裝飾圖書的作用,又有防蛀效果。
該書介紹彝文古籍時寫道:紙質彝文古籍是彝文古籍的主體,彝族用紙和以紙制書的歷史很久遠。彝語各方言區的“紙”一詞聲韻基本相同,說明該詞產生于分支之前。成書于晉代的彝文文論著作《彝族詩文論·紙筆與寫作》中說:“不尋紙的根,誰人也不知;不敘筆的史,不明筆來歷。如若沒有筆,用什么來寫?記史就難了。后來智者多,智者會造紙,智者會選筆,凡事都可寫。”這證明彝族以紙制書當在晉代以前。
彝文古籍的制作方式是隨彝族社會的發展變化而變化的,它經歷了手寫、鐫刻、模鑄、木刻印、石印、鉛印幾個發展階段。手寫與鐫刻是兩種便利的古籍制作方式,一支筆、一碗墨、一件能寫字的物品或加一根鋼釬、一把鐵錘即能制作,F存的元代以前的彝文古籍,大多是用這兩種方法制成的。
與鑄字印刷的方式不同,用模鑄制作的彝文古籍是將成文成篇的文獻一次鑄在器物上。由于受到技術要求高、制作成本高、難以制作長篇著作等因素的限制,模鑄方法歷來用得極少,全國所有彝區也只發現了云南昭通的“蛙鈕銅印”和貴州大方縣的“成化鐘”兩件實物。
彝文木刻印刷古籍,流傳下來年代最早的是成書于明代的著作。武定鳳氏土司組織刻印的《勸善經》,成書時間大約在明代正德十二年(公元1517年)。流傳于四川大涼山和云南小涼山地區的《瑪牧特依》(漢澤為《教育經典》),前半部分刊刻于清朝末葉,后半部分刊刻于民國時期?逃诠1865年的《色尾處莫》的刊刻組織人是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邑慈悲村的何四八甲和李忠寶兩位先生。全書共160頁,24000個彝文字,五言句約4800行。40塊木刻雕版中的25塊,為何四八甲的后人何長安所珍藏。
歷史上,彝族無石印制書傳統。直至1936年,地質學家丁文江先生在編印《彝文叢刻》時,才由商務印書館石印了第一部彝文古籍。所以,石印并非嚴格意義上的彝族的彝文古籍制作方式。
彝文古籍的鉛印,始于20世紀初。1906年,在路南傳教的法國神父保祿·維亞爾攜帶彝族青年畢映斗,前往香港鑄彝文鉛字,編印《法羅詞典》、《教義問答》兩部書。1909年,畢映斗用從香港帶回來的鉛字辦了一間印書坊,再版了《教義問答》,重新編譯出版了《領圣體前后經》。這個印書坊由畢映斗一個人經營,檢字、排版、校對、印刷、裝訂整個工序全由他一人完成。雖然鉛印的彝文古籍在品種上很少,但對彝文古籍的制作方式產生了積極影響。
該書第54頁講到藏文印本:“約在公元1400年前后……一些常育經文的抄本和印本也陸續傳入納西族地區。”“在納西族木氏土司的支持下,還刊刻了幾部噶舉之食常育經典。”該書第60頁講到藏文古籍版本特征時寫道:藏文書寫印刷的質料,最先是用羊皮、木簡、白樺樹皮,最后發展到用紙。
藏紙原料是一種稱為“阿交如交”的草。這種草不但纖維好,造出的紙韌性強,而且有一定毒性,可以防蛀。此外,書頁四周涂一種叫“次絲”的橙黃色顏料,內有防蛀藥物,既起到裝飾圖書的作用,又有防蛀效果。
- 關于我們|聯系方式|誠聘英才|幫助中心|意見反饋|版權聲明|媒體秀|渠道代理
- 滬ICP備18018458號-3法律支持: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所
- Copyright ©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18816622098